魔都舞台上的梦想之旅人物如何实现未来
2017年9月,一本关于全球当代艺术的畅销书《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由一好阅读出版,仅三天内登上亚马逊艺术评论类畅销榜第一名,并在五天内进入亚马逊全网书籍畅销榜TOP500。该书的成功不仅创造了文化艺术书籍的一个“奇迹”,而且在魔都上海的一场发布会暨论坛中,也掀起了一股艺术热潮。
这场发布会是由一位85后出版人杨好、中国唯一入选《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的中国艺术家徐震、一位唯一中文作者秦思源,以及年轻的艺术评论家姜俊共同参与。在论坛现场,他们四人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上演了一场大脑与大脑的“对冲”。
以下是《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上海发布会现场论坛实录:
西方当代艺术进入瓶颈期
姜俊认为,作为一个介于不同角度介入同一时空中的写作者、评论家和出版人,他们必须通过不同的方式理解和介入当前社会。《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这本书虽然讨论的是西方现代性,但它以多个维度探索这个问题,比如战争、经济和时尚等主题。这使得他们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如9·11事件后的作品,以及卡塞尔文献展对欧洲危机和英国脱欧问题的关注。
当代感的问题
秦思源提出了一个困惑:“什么是‘当代’?”他指出,尽管这些问题也困扰着他,但他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的直觉,而不是忽视其他人的观点。他质疑一些标签化简单的话语是否能够真正触及社会,并留下深刻印象。他还提到了傅丹策划的一次外围展览,它提供了一种感性的体验,让每个作品之间互相促进,而非枯燥无味。
卡塞尔文献展与威尼斯双年展
徐震认为,中国正在超越西方走向前行,他指出中国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西方100年的变迁。现在西方正处于一种瓶颈期,而中国则充满活力地发展着其独特文化形态。他强调,“当代”并不是答案,而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过程,是一种思想方式或生活态度,不仅局限于作品或雕塑,还渗透于日常生活中。
中国与印度的差异
秦思源解释说,与印度相比,为什么中国能接受并快速融合全球文化?他举例说明,从1980年代开始,当时世界最先锋的大师就被邀请来华举办抽象表现主义大展。而印度直至2008年才有第一次国际性开放展览,这反映了两国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接受程度差异。
“大工厂”不是专属术语
杨好分享了自己在欧洲学习经历,她发现即便是在传统系统中也有聚拢与分散之间不断涌现出的新内容。她提出,即使市场严格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有新的变化也随之出现,这些变化来自旁观者、操纵者以及参与者的改变,每个人都是这一游戏中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