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时光的画卷80年代美术馆里的幻灯片故事
回顾光影的艺术传承: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幻灯片故事
在1826年达盖尔拍摄出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之后,影像艺术如同一条穿越时间的河流,流淌着无数创作者对光与影的探索和实验。从60年代末期新媒体艺术的兴起到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这段历史中,幻灯片作为一种媒介,不仅记录了时代变迁,也激发了艺术家们对于创作形式和内容的一系列创新。
“幻/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光影图像”展览,是一个致敬这一时期重要历史瞬间的机会。在2023年4月29日,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划并举办,该展览通过珍贵档案文献和精选作品,以“传播”、“反射”、“透明”的三个主题章节,回顾了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家如何利用幻灯片及投影技术来传递他们独特的声音,并对后来的艺术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展览首个章节“传播”,带领观众走进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35毫米彩色胶片普及,使得幻灯片成为了一种更为易于获得、制作并分享高质量彩色画作的手段。这一时期,一批前卫艺人的作品,如张培力的《(卫)字3号》(1991),林嘉华的《进入美术史——幻灯活动》(1988),以及王友身等人的作品,都通过投影放映这种方式,为公众展示,他们对现代视觉文化冲击和意义探讨的一系列尝试。
第二个章节“反射”,则聚焦于那些将科技与审美融合、以形式实验挑战观看经验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对现有观念的一个反思,更是对未来可能性的预演。例如,《30 × 30》(静帧)(1988)这部长达180分钟的双频单声道彩色视频录制,是张培力早期大型项目之一,它以其非线性叙事结构,对观众提供了一次全新的视听体验。
最后,“透明”这个主题引导我们思考那些90年代初步入成熟阶段但仍然保持着某种灵魂追求与感受的人物,以及他们如何通过透明图像叠加,在黑暗房间里探索投影与观者的关系,以及在观看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亲密度。这部分涵盖了李永斌、林天苗、梁钜辉、王功新等老一辈人士,以及宋冬等90后的年轻才俊,他们共同构成了整个时代背景下多元化且丰富多彩的人物群体。
尽管今天我们的生活已经被数字技术所包围,但“幻/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光影图像”展览,让我们重温那个时代,当人们依赖于简单而又神奇的设备——摄像机和投射仪器,就能捕捉到生命瞬间,并将其转化为永久性的记忆。这场关于过去一次伟大成就自我推动之旅的心灵历程,也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了科技发展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其持续影响力。
在此次展览结束之前,我们还能够听到来自田霏宇馆长、本次策展人容思玉女士,以及参与者宋冬先生对于本次展览背景信息及相关故事讲述。一切都在2023年的北京春季,与那遥远而又近在咫尺的地平线相遇。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那个曾经或现在存在过的小小发现者,无论是在寻找往昔还是探索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