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文物的毁灭和散佚比国内最好书画交易平台更令人心痛
溥仪与文物的离别:从长春到日本的悲剧故事
在1945年的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伪满洲国的末日也随之而来。爱新觉罗·溥仪作为伪皇帝,他的心情无疑是复杂和紧张。他必须决定如何处理身边那些珍贵的清宫旧藏文物,这些文物不仅代表着历史,更是文化财富。
溥仪早有计划,在1922年他就开始筹划利用这些文物牟取经济利益。后来,他以赏赐弟弟、堂弟为名偷运故宫文物出宫,并在各种场合变卖或赠送,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在此期间,他甚至将一些文物作为“赈灾款”或者“示好”的礼品赠送给日本人。
然而,当苏联红军接近时,溥仪意识到自己无法带走所有珍贵的书画古玩了。他挑选了一部分最为珍贵的作品——包括赵佶《柳鸦芦雁图》、马远《江山万里图》等——装进57箱,让随从按照规划好的逃跑路线先行运往通化县大栗子沟。此时,他还带出了120多件书画,以及数百件珠宝玉翠。
但就在这批珍宝即将安全地逃脱的时候,一位士兵闯入了小白楼,那里存放着大量珍贵的手卷册页和挂轴。士兵打开木匣,只见手卷上面有大小不一的红色印章,不知其价值,便随便拿了几卷离开。这起事件很快被其他卫兵所知,他们开始抢劫剩余的书画古玩,最终导致这些国宝散落四方,被当时的人们贩卖至各地。
流失出的这批国宝被称作“东北货”,迅速成为收藏界热议话题。不幸的是,大多数士兵并不知道这些艺术品价值巨大,而他们只用它换取食物或其他必需品。幸运的是,一些国宝在刚离开伪皇宫后就被买出,流入了长春本地古玩店,为公立收藏机构搜集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自1949年以来,故宫博物院坚持不懈地收回流散文物,如今许多曾经流失的大师绘作已经重新归于老家,比如陆机《平复帖》、王献之《中秋帖》等。而上海博物馆也积累了一系列清宫散佚书画,如董源《夏山图》、赵佶《柳枝花鸟游》,它们成为了该馆不可多得的一份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