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拍卖流程中看不懂的抽象画能否开启天价之门其打开方式又是何方
康定斯基的抽象画,明天在佳士得上海秋拍上将迎来一场风云变幻。一批抽象艺术作品备受关注。今年已过大半的全称艺术品拍卖中,“抽象”同样是醒目的关键词。且看——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构图》在纽约拍出8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37亿元),多伊格的《山谷的建筑师之家》在伦敦拍出1437.6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26亿元),赵无极的《大地无形》在香港拍出1.829亿港币(约合人民币1.5亿元)……这些“天价”拍品,都是看得人一头雾水的抽象画。
再回看近年来的艺拍风云,抽象画制造的“惊吓”还少吗?褐色和交织缠绕波洛克《No.5,1948》曾以1.4亿美元成交;汤伯利连续画下的六行圆圈售价7053万美元;罗斯科色块画曾以8192.5万美元易主;雷曼空白画《无题》也能以1500.5万美元易手。 “看不懂”“乱画”“没有技术含量”“小孩子水平”,这便是人们对于抽象艺术的一些印象。而它们究竟是什么,又该如何理解呢?
第一幅抽象画诞生于1910年,是康定斯基创作。他所用的是色彩、线条、形状相互穿插,没有具体物体。这源自一次偶然,一幅被倒挂着展出的自己的作品让他恍然大悟,这种美感似乎正来自对真实存在形式摒弃。渐渐,他开始有意识地采用抽象表现取代具像形体。
康定斯基之所以选择音乐作为灵感来源,把自然界比作音乐旋律,从而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在热与冷之间摇摆,有的人说这是情感表达,它激起了观者某种莫名冲动。不论似火还是冷静如水,无需纠结——你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
然而,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会有人为此付出巨资?答案可能就在于内在逻辑。当我们追寻现代西方形式主义艺术发展时,不难发现它从印刷主义到表现主义,再到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每一步都基于科学理论,如光学、物理学、心理学等。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打开”这一切,便是在探索人类对世界本质认识与揭示。这不是简单的情感表达,而是一种理性思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给绘作注入新意,更是在思考整个人类生存状态。就如康定斯基所言:“色彩宛如琴键,眼睛好比音锤,心灵犹如绷着许多根弦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