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雕塑融入中国园林景观艺术品银行最新消息法国艺术探索在中国的落地空间
艺术品银行最新消息:法国罗丹雕塑在中国园林中的“落地”探索,艺术爱好者追求文化融合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安吉拉·陈正在巴黎左岸的罗丹美术馆花园中与丈夫一起拍照。他们站在罗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沉思者的青铜雕像前。陈女士指导着她的丈夫调整姿势,让他手撑下巴,与雕像相呼应。这座博物馆位于一座18世纪初洛可可风格豪宅里,是罗丹从1908年开始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据香港《》网站报道,每天都有游客来到这里,坐在这座雕像旁,不约而同地模仿罗丹1903年的作品。陈女士谈到,她们喜欢室外展览,以及美丽花园里的雕像布局。她说:“我们被‘思想家’吸引,这是我们为什么要来这里的原因。”
中国人是前往巴黎旅游的第三大群体,只次于美国人和英国人,他们占游客总数近17.8%。预计到2020年,中国游客的人数将达到200万。在2017年,有62.6万来自中国的大陆、香港及澳门的人参观了卢浮宫,这个数字仅次于美国游客。
然而,尽管法国文化深受欢迎,但似乎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留在国外。一位上海记者韩晓妮指出,由于语言障碍和距离,人们对法国文化了解有限。但随着两国关系日益开放,这种情况可能会改变。
今年6月,罗丹美术馆馆长凯瑟琳·舍维约访华,为修建一座献给这位雕塑家的姐妹美术馆寻找可能的馆址。她提到了深圳、杭州以及北京西南约100公里处雄安新区作为潜在地点,最终决定将由罗丹美术馆和法国文化部共同商讨后作出。
舍维约表示,他们计划把许多 罗丹最著名作品,如“思想家”、“地狱之门”(1880-1917) 和青铜时代(1877) 租借给未来中国的罗丹美术馆,以期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收藏,并且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东西方之间关于艺术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入对话。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项目正在酝酿中,比如蓬皮杜中心即将在上海设立分馆。这不仅表明了法国文化实力的增强,也反映了两国之间日益紧密的情谊,就像是阿联酋对于法国一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