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中的铜如同五大名窑中的一面镜子反射着红釉的绚烂色彩
在瓷器五大名窑的熔炉中,铜就像一位精通色彩调和的艺术家,它通过与火焰中的碳进行舞蹈般的化学反应,将氧化铜转变为红色的氧化亚铜或纯粹的金属铜。这种颜色变化,就如同一幅动人的画卷,每一个笔触都蕴含着深邃的情感。例如,埃及第18王朝时期的深红色玻璃,就是借助于这一过程而成,而中国乃至日本的红釉,则是由极细致的纯铜微粒构成,这些微粒呈现出一种悬浮状态,如同胶体一样,其颜色与普通金属状态有所不同。
为了让釉呈现出那抹艳丽的红色,只需加入极少量的铜,大约在0.3%到0.5%之间。如果过量添加,即使达到10%,也能产生黑色的釉,但这需要特殊的手法和技术来实现。这一点可以用来区分正常青瓷中的黑点与那些被还原后的少量铜形成红圈所造成的小巧轮廓。
使用多量的地球元素,还可以烧制出“天目釉”式样的黑色釉。而利用还原焰烧制图样并将其融入釉内,便可创造“釉里红”的独特效果。
著名陶瓷科学研究者J.W.米勒曾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他发现,在郎窑之类的地方,特别是在制作牛血红(Sang de boeuf)时,这种具有强烈玻璃光泽、鲜艳夺目的釉料,其结构竟然包含五层:无色的第一层、绿色的第二层、厚实的第三层(即呈现主体颜色的氧化亚铜)、狭窄但又显眼的是第四层(青色),以及最后的一片无声——白色的第五层。这其中蕴藏着复杂且精妙的心理游戏,是由高温下的化学反应和物理作用共同塑造出的奇观。
这个过程涉及到了物质间互相影响与改变,他们之间交织着故事,使得每一次尝试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温度和时间,更是一种艺术家手腕上的灵活运用,以及对材料本质了解透彻。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最终诞生了一件作品,那工作室里的秘密便隐藏在这些细节之中,等待着我们去解读和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