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画廊里线条跳跃着讲述故事藏品中哪些艺术品将引领未来
在艺术世界中,探索画作真实性一直是艺术鉴赏和收藏界的重大课题。最近,一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鉴别画作真伪的研究成果,让这一过程显得既神秘又充满期待。
Ian McClure,耶鲁大学美术馆首席艺术管理员,在谈到这个话题时表达了挑战性的看法:“有时候,我们不是在找赝品,只是在尝试确定一些物品的时间,以便确认它到底是什么。” 鉴定一件作品并不简单,它可能需要追溯交易票据、展览记录甚至是高科技手段,如粒子加速器、红外线光谱、气相色谱和辐射测定年代等。
然而,这些传统方法并不能覆盖所有情况。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开始被视为一个新的工具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与荷兰艺术修复和研究工作室合作,就成功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检测画作的真实性。这项研究基于Maurits Michel van Dantzig在20世纪提出的理论,即通过分析不同笔触,可以识别出不同的画家风格。
为了训练这套系统,他们从毕加索、马蒂斯和席勒这样的知名艺术家的300幅素描中选取数据。这不仅仅是一种对比,更是一种深入了解这些大师笔下的灵魂。他们使用了一个深度学习网络,对8万多个不同的笔触进行分类,并将其与特定的画家联系起来。在测试阶段,该系统能够达到80%以上的准确率,这对于这类任务而言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人工智能表现。
尽管如此,这项技术还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只能应用于包含明显线条或笔触的作品,对于没有这些特征的印象派或19世纪早期作品来说,仍然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不过,无论如何,这项创新都让我们对未来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代杰作充满期待。此外,它也开启了一扇窗,让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地探索那些曾经被认为只有专家才能解读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