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三字经熊继柏谈中医读书苦抄背诵美术教育论文
我记得二十年前,我校的彭坚教授讲过一句话,他说:“我们湖南中医应该研究熊继柏现象。”确实是学徒出身,我倒不在乎什么研究我的现象,也没有谁研究过我的现象。我一直在考虑的是中医的教育问题。我不讲规律,我就讲讲我是怎么读书的。
苦抄与背诵:打好中医基础
《医学》中的“初”,虽然有着师傅的指导,但是打好基础主要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我用的方法是苦抄与背诵。第一本书——《雷公炮炙四大药性赋》,我四个早上把它背完,一个早晨背一个药性,寒、热、温、平,就四个早上背完了。白天我就玩,没有事干。
第二本书——《药性歌括四百味》,当时背了,但现在我不一定还记得。第四大药性赋我还能背,要我写我还能写下来。但是,《药性歌括四百味》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已经忘记了,这就是第二本书。
第三本书——《医学三字经》。这个时候读的是抄来的,不是原版的,因为没有买得到,没有钱买。那时候都是抄师傅的,抄了有错别字,师傅给你改正,再教一遍,让你去读,就这样的。这就是第三本书。
第四本书和第五本书分别是《脉诀》(包括王叔和脉诀和濒湖脉诀)和《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这两部分内容涉及到诊断学。这也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傅领进门:学习方剂与内科学
经过这些基础知识打下后,我开始深入学习方剂。在这个阶段,我首先接触到了陈修园所著的两部著作——《局方》以及他的另一部作品《时方歌括》。通过不断地苦吟并加以理解,这些复杂而又精妙无比的方剂歌曲逐渐成为我的口头禅,如藿香正气汤等,每一次复习都能够流畅地回忆起来。这是我对中医教育的一种特殊体会,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传统医学理论,并将其应用于现代医疗实践之中。
随后的学习重点转移到内科学领域,对此,我首先阅读了陈修园先生所著的地道古籍——《时方妙用》,其中包含了一系列关于治疗疾病方法论的问题,以及对各种病症进行分类分析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知识,如风邪、中邪等概念,并通过不断练习,最终掌握了一定的临床技能。
老师们对于我的态度也越来越严格,他们要求每个人都必须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而不是简单跟随大家一起阅读。此外,还有一位老师胡岱峰,他特别注重古文功底,因此他选择单独开小灶给我,让我专门研读张仲景撰写的地黄类似于伤寒论,这使得我的理解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也让我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医学之所以具有生命力,是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哲学思想。而且,每次提问都会被视为一种探索真理的大胆尝试,这种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每一个追求卓越的人士,不管是在哪个时代,都能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灵感,从而促进自我的发展。
总结来说,在那个年代,由于条件限制,我们只能依靠自己勤奋刻苦才能获得必要的心智准备,而非依赖于任何形式的情境或环境因素。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文化氛围,那么即便拥有最好的教学资源,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效果。而这种文化氛围又恰恰源自那些渴望知识、追求卓越的人们,他们始终保持着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一种敬畏与崇拜,从而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力量,将这一切推向今天这样的高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