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文化长廊之谜民众何以无福消受
云南省河口县曾经有一个名为“中国—东盟河口国际旅游文化景观长廊”的项目,这个2011年2月完工的项目被当地誉为“边境明珠”,总投资额达到了2.7亿元。然而,在仅仅三年的时间里,2014年5月23日,该项目却开始了拆迁工作,拆迁补偿费用高达3亿元左右,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它的建设成本。
这背后隐藏着的是地方政府在推动项目过程中的过度热情和决策失误。在当初决定上马这个文化长廊项目时,政府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即使面对反对意见以及报批程序存在的问题,该项目仍然得以顺利完成。这一切都似乎是在“特批”的神圣权威下进行的一场无可争议的行动。但人们尚未完全体验到这条文化长廊带来的魅力,它却不得不面对被拆除的命运。
现在,根据最新部门发布的一系列规划调整,“文化长廊”将转变成一种全新的城市公共空间和平台——一项旨在“还河于民、还景于民”的改造计划。这与原有的目标,即打造集商业、文化、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大型建筑景观带,不啻是一次彻底的心理转变。
这一变化意味着短暂几年的时间里,对该地区建筑景观带建设规划所持有的信念发生了巨大的偏移,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需要对已建成部分进行拆除。据估计,这次拆迁补偿费用可能会达到3亿大元,而这些开销远远超出了最初2.7亿的大型工程建设成本。显而易见,这是一个经济上毫无收益,只能导致亏损的情况出现。
此前为了创建出欧式风格商铺来增强建筑景观效果,那些精心打造出来的小镇美学已经准备好迎接它们的人生新篇章:即将成为挖掘机下的废墟。而那些参与管理此类事务的人员似乎从不考虑经济效益,他们更倾向于追求某种抽象上的目标。
既然这条文化长廊因其沿河商铺严重破坏了自然景观,并且成为了众多居民投诉的一个热点话题,那么在规划设计之初,为何不能听取一下公众的声音,将他们的声音融入到整个规划中呢?这样做至少能够让整个计划更加合理,也更符合民众现实生活需求,从而避免最后必须推翻所有努力所取得成果。
从原本设想中的创造一个集“商业、文化、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大型建筑景观带,再看现在要实现的是“还河于民、还景于民”的全面改变,如果真诚地吸收这些教训,我们就不会再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去重新折腾。如果说这样的错误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些浪费掉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悲剧,以及由不断变换政策所造成的心灵伤害?
正如文章作者屈正州所言,当这种类型的事故发生时,其责任归属问题至关重要。在数十亿人民币被浪费之后,我们期望看到相关部门和个人能够承担起他们决策失误所产生的一切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