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机器昨天今天周向林个展探索艺术教育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影响

  • 艺术市场
  • 2024年12月20日
  • 《红色机器·昨天今天》展览:探索艺术教育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影响 艺术家:周向林 策展人:杜曦云 主办单位:桥艺术空间 开幕时间:2023年03月04日 下午3:00 展览时间:2023年03月04日-2023年3月27日 展览地点: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D09-1 媒体支持: 艺术中国/凤凰新闻/在艺/Hi 艺术/艺厘米 心理投射物理: 周向林画中的机器文/ 杜曦云

红色机器昨天今天周向林个展探索艺术教育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影响

《红色机器·昨天今天》展览:探索艺术教育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影响

艺术家:周向林

策展人:杜曦云

主办单位:桥艺术空间

开幕时间:2023年03月04日 下午3:00

展览时间:2023年03月04日-2023年3月27日

展览地点: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D09-1

媒体支持:

艺术中国/凤凰新闻/在艺/Hi 艺术/艺厘米

心理投射物理:

周向林画中的机器文/

杜曦云

柏拉图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前者为“可见世界”,后者为“可知世界”。可见世界里,外科大夫无论做多少例开颅手术,都看不到“思想”。但另一方面,万事万物都有其特征、属性、秩序等,尤其是形形色色的人造物,方方面面体现着制造者们的“理念”,更容易被他人发现和理解。

视觉艺术家的职业使然,周向林更偏重事物的“视觉”方面,从“艺术”的角度感受和想象其中之“理念”,用视觉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的作品乍看是科学气质的,细看是艺术气质的;乍看是在表达物理,细看是在表达心理;乍看是侧重于实用层面,细看是侧重于象征层面。冷静的思辨和炽热的情绪融汇于照相写实般的绘画手法中,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情感吸引力。

▲《红色机器·昨天今天》No.1 Red Machine·Yesterday Today No.1 综合材料 Mixed media 85x120cm 2022年

越逼真的绘画,更像是幻术——既真又幻,又非又幻。在二维平面的空隙中,无声地施展着魔术,让观者进入他的视觉力场中。作为一名视觉传达师,在形式与内容之间游走不息,是个永恒的话题,但从观看习惯来回忆,这些形式往往先吸引我们,然后我们才能深入品味其中所包含的事故。

越了解历史与现代文明的人,或许会对周向林作品所触及的问题有更加深刻的感悟。但这并不是历史学或社会学可以解释的事情,更何况经过了现代主义之后,对此持怀疑态度的人也不少。周向林是一位出生于1955年的中国人,他自己的生命体验以及独有的能量才是驱动他创作这些作品,并激发观者的共鸣之源泉。

▲《红色机器·昨天今天》No.8 Red Machine·Yesterday Today No.8 综合材料 Mixed media 85x120cm 2022年

详尽地描绘东方红拖拉机时,将背景移除,让那些历经沧桑变迁的小小机械成为了标本,其痕迹保留至今,为当下与过去交织而立。这一系列汽车,不仅具备实用的功能,也曾在特定时代赋予了文化价值。当它们以缩小版模子放大到原车尺寸,用照相写实的手法重新呈现,它们三维、二维之间透露出的意义,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让人们穿梭于记忆与现在之间。

何况,这些模型在周向林笔下的光斑密集,如同梦幻一般散发出耀眼光芒,那超越物理的心灵意味更添了一份深邃。此处不仅涉及到了技术上的精湛,还隐含了情感上的共鸣,那是一种通过远距离连接心灵的情愫,是一种跨越时空沟壑的情感交流。

人的本性就是文化动物,而文化则是一个生产意义系统以及操纵系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每一个物品并不仅仅代表它自身,而更多的是承载着某种文化意蕴,即便很多物品价值完全依赖于被赋予的地位。一旦这种意识发生改变,我们才会真正认识到这一点。而对于个人来说,他们通常不会意识到自己行为背后的文化价值直到有一天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反思这个问题时才恍然大悟。

▲《红色机器·之一》 Red Machine-1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195x195cm 1993年

由出生、生活经历以及知识构建共同塑造出的认知倾向,使得周围林特别关注分析物件内涵及其所归属体系。他以《红色机器》、《模型》、《基因工程》的系列作品聚焦机械化工具。这些工具似乎客观且中立,但实际上它们体现的是人类智慧,一种功能性的美学趣味,以及被赋予的一种文化价值。这一切,在他的严谨详尽而又充满情感的手法下,被提升成了美学效应——一种情感化的心理投射给物理对象带来的结果。

这种奇妙效果来源于对各种元素微妙处理。在这样的处理过程中,不同领域变得互换无间,有情无常变得充满诗意,有实用转变成为符号,有科技转化为美学。这虽然从科学角度来说是不合逻辑,但从艺术角度却显得合乎自然,是心理投射给物理环境带来的生长效应。这在《基因工程•Ⅱ》( Genetic Engineering II) 和 《红色机器・昨天今天》(Red Machine Yesterday Today) 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且突出。

Today, we are in the year of our Lord two thousand and twenty-three, and Zhou Xianglin continues to focus on "red machines." As Andy Warhol once said, "You don't know what it is until it's been around for about ten years." In other words, something must be experienced before it can truly be understood or appreciated.

The ancient wisdom from the axis of human civilization still resonates with us today: "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Ecclesiastes). It reminds us that despite all the changes we have witnessed over time, there is a certain sameness to human nature and society.

Having lived through countless yesterdays and walking in today's world, one cannot help but feel a deep sense of understanding when reflecting on their own life experiences. This understanding gives rise to different reactions when viewing Zhou Xianglin's paintings - reactions that change depending on whether one has such an understanding or not.

Artworks are sensory delights rooted in personal expression; how they are perceived is open-ended - a freedom granted to each observer.

Date: February 16th, 2023 Beijing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