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专业大师诞生旧字画水泡逆袭修复艺术奇迹
在1968年的一场洪灾中,广西南宁遭受了严重的水害,导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文物库房也受到了影响。数百幅珍贵的古字画和线装书籍被迫面对洪水的洗礼,长时间暴露在潮湿环境中,使得这些纸质文物变得脆弱不堪。四年后,当工作人员重新上阵时,他们发现许多字画已经变成坚硬如木头的“纸浆棒”,几乎无法展开。
为了修复这批破损文物,首先需要将粘连在一起的字画分开,这一过程极具挑战性。经过多年的装裱修复经验积累和反复实验,最终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手法——隔水蒸煮。这项技术通过温和地使用水蒸气使“纸浆棒”软化,同时避免过度吸收湿气,从而减少了破损面积。在轻柔揉捏中,将原本紧密相连的画幅分离出来,无损地解救出每一幅艺术宝藏。
然而,在接下来的修复步骤中,又出现了新的难题。有些旧字画因长期泡水,其背面的图案与原有图像脱离,而其他部分则粘附于背面的底层,有些甚至形成不规则形状,让整个图像分裂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原有的艺术作品,而另一部分则贴附在画卷背面。此前,一般做法是逐渐剥离这些残片并拼接回原位,但这种方法既耗时又容易造成误伤。
面对大量待修复作品的情景,这种传统方法显得不可行。在深思熟虑之后,我采纳了一套创新的解决方案:首先铺设透明薄膜,将卷轴放置于其上,再覆盖一层薄膜,并平整处理。我确保那些从背面粘连下来但位置未变动的小碎片保持原始位置,只需调整它们即可完美拼接。此外,我特别小心清理残片表面的干净,以防污染,然后将具有完整图像的一张薄膜扣入另一个带有碎片的小薄膜之内,便完成了恢复工作。
最后,将整个修补好的艺术品平放在工作台上,用细心检查是否还有遗留下的残余材料,如果没有便可以安置至展示空间。这项创新技术成功地提升了我们对于老旧文字绘作恢复技艺上的理解,为保护文化遗产贡献出了宝贵经验。在寻求更高效、无刀痕迹、且能保持完整性的修改手段方面,我们仍然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从而为这项科学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