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六方面融入装裱艺术追求
每当顾客踏入李振明的画廊,首先是他对装裱艺术的热情介绍,而非谈判价格。因为在他看来,自己从事的装裱工作不仅仅是一个谋生之道,更是一门承载着千年传统的艺术技艺。“三分画七分裱”,一张字画,不仅体现在字画本身的艺术水平上,还在于装裱工艺如何为其增添价值。在李振明眼中,每位将字画托付给他的顾客都怀揣着深厚的情感,“没有特别意义的人也不会如此郑重其事地让你去处理。”
无论是名家之作还是业余爱好者的作品,只要交由李振明,他都会亲手捏住两边,轻缓展开,然后根据字画特点,为顾客讲解自己的装裱方案和效果。机器时代下的快速装裱虽能迅速完成,但对于传统手工艺者而言,它只是商品化的一种流程。而手工装裱则需7天时间,其长期性与机器相比,让人感觉更有深度,“那种能让一幅作品增添人情味。”12月中旬,有一位回访过他的客户,她带回了10年前我给她做过的一个旧作,说是在收拾时偶然发现,那场景温馨至极。
然而,这份美好的记忆并未阻止李振明感到遗憾——现在从事手工裝畫的人越来越少了,从1987年开始学艺到如今,他已经有21年的时间专注于这项技术,并且经历了从山东回到石家庄的地方变化。对于这一行所蕴含的心得,他说:“一般书法还看不出来,但真想把名家的书法打理好,你没点书法底子可就难以应对。”
每次接待新客户之前,李振明都会先了解那幅作品及其作者,以便更好地理解并展现其艺术价值。他认为,没有规定必须懂得所有关于书画的事,只要能够使字画“软如棉、平如镜”即可。这份热忱和专业知识,使得他成为了一位令人敬佩的高级美术师之一。
通过不断学习有关书籍,以及与作者交流,最终结识了一些知名大师,如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梁岩。在2003年为梁岩重新 装帧一个旧作时,他们之间正式建立了联系。那幅已损坏多年的钟馗图,在4天内经过精心修复后,让两人都满意至极。
自此以后,每当梁先生有新作,都会请他来处理。此外,还有一次,一位西安淘到的“古代”版印刷品想要被重新包装,但是李振明劝阻对方,因为那其实只是现代机械打印而非真正的手工制作产品。这种认真的态度赢得了那个人的尊重,并加强了彼此间的友谊。
正如古语所言,“古迹重裱,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这句话形象地描绘出了老练技巧对于保存文化珍贵物品至关重要的地位。20多年的经验让他学会如何在补救破损时保持细心和耐心,即使面对最严重的情况,也能保证质量达到原状甚至更佳。
尤其是在一次为省社科院夏教授拓片进行整理时,展示出他独有的技能。当2005年春季,他花费8个月时间,将夏教授原本已经破损严重的一批拓片恢复到了完好的状态。这47张拓片中的多数部分因年代久远变得碎裂成许多小块,而这些小块需要被拼凑起来形成完整图像,对于这样的挑战,尽管艰巨但却充满乐趣。“干这种工作需要特别耐心和安静,因此白天还不能干,只有到晚上8点店里关门才能做,我经常一个通宵都不睡。”
看着那些曾经断裂的小碎片逐渐汇聚成完整图像,这种成就感仿佛涌动欲溢出。当最后完成的时候,当看到这些拓片作为一个36米长卷轴展开,那种喜悦简直无法用语言表达。而夏教授见到之后激动地说:“您算是把中国的一种文化给保留下来啊!”这是对任何职业最高评价,比什么都珍贵。
通过坚持不懈以及不断学习,使得今天的小伙伴们也有机会认识到这个世界上的不同文化和历史信息。但对于Lee来说,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这个传统技艺继续下去,让它成为下一代继承者的宝贵财富。他相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将它们发扬光大。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发生怎样的困难或挑战,都不会改变他的信念:把装饰当成一种艺术追求,是值得努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