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装裱艺术化探索物品分类的教育价值
每当顾客踏入李振明的画廊,首先是他对装裱艺术的介绍,而非谈论价格。李振明认为自己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门有着悠久传承的艺术。"三分画七分裱",一幅优秀的字画不仅在于字画本身的艺术水平,还在于装裱工艺如何提升字画价值。在他的眼中,每位带来字画的人都怀有一份深厚的情感,因为没有特别意义,他们不会将其郑重地交给他。
无论是名家作品还是业余人士的小作,只要让他接触,他都会双手捏住字画两端,在桌面上轻轻展开,然后根据特点,为顾客讲解如何装裱,以达到最佳效果。他坚持传统的手工装裱需要7天时间,即使耗时较长,但相比机器快30分钟完成,他认为手工能赋予一幅作品独有的感觉和人情味。
12月中旬,有一位顾客找到了李振明,她拿着10年前由他为她装好的旧作,说是在家收拾时偶然发现,让她回忆起了许多往事,感到温馨。那次还带来了几张以前的作品希望能重新整理留念。这种保存更久且给人回味的是手工裱画所特有的优势,不同于机器后无法更换。
自1987年开始学艺至今,李振明已经跟随这行走了21年,从山东回到石家庄。他越发觉得这门技艺深奥,一般看不出来,但若真想把名家的字画好好打磨出光彩,就必须有一定的书法基础。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个好的书画作品在被 装之前,都需要对其着色、阴影以及特点有所了解,与作者交流,看他们有什么想法,只有理解才能最好地展现作品价值。
对于不同的装裱师之间差别,也就在这里,没有规定一定要懂书法或与作者交流,只要能把它“软如棉、平如镜”就可以了。而因为喜欢这个行业,所以买了很多关于书法艺术相关的书籍,用来学习和享受与作者交流的心态,这也是让一个职业变得既充实又有趣的事情之一。通过这样的心态,可以把手工装裱这一行发挥到极致,要么是对旧作进行重新整理,这项工作耗时耗力,“如果破损严重的话,你就得站上十几个小时,一点一点修补”。
经历多年的细心研究,让李振明结识了一些大师级人物,如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梁岩。“我跟梁先生最初接触,是通过为他改善一幅旧作。”那是2003年,当时那幅钟馗画像已经挂不起来了,上面有折痕和污渍。但经过4天精心修复,那幅图片变成了新品,使得梁岩非常满意,从那以后,每次新的作品出炉,他都请李振明来帮忙。随着接触更多名人的经验,李振明也学会鉴别一些常见问题,并劝说一个客户不要过度投资,因为那只是印刷出来的一件商品而不是真正的手绘品。
古迹重建像病治愈一样,“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对于重新包裝書畫,這句話說的是,如果包裝得好,可以讓書畫復活;如果包裝不好,就會加速它消亡。而作为一个“达人”,在旧图谱中的修复工作尤为重要。“很多需要重新包裝的地老图谱本身破损已經非常嚴重,有的地方甚至已經沒有 anymore,這就要求包裝師在這裡進行補丁,不僅要補上還要與圖譜其他部分相同讓人無痕跡。”
通过21年的经历,让他熟练处理各种损坏情况,对缺失部分补全并恢复原样,使得那些原本可能丧失价值的事物再次焕发生机。在2005年的一次项目里,他花费8个月时间,将夏教授拓片中的47张碎片完美拼接成完整版,这种耐心和安静只有夜晚才能做到。当看到那些拓片逐渐变得完整,他内心激动之情难以言喻,最终成功完成后的喜悦远超任何物质上的报酬,那份文化保护感让一切辛苦值得。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对文化品味追求增强,因此人们购买更多用于家庭摆设或礼物用的古代文字材料,这样的需求增加意味着更多机会给像李振民这样专注于这一领域的人们提供生计。此外,由于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现在也有两个徒弟跟隨他的教导四处学习技艺,其愿望是在这些千年的技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将其传递下去,让这门技能继续发展壮大。不断寻求新的挑战,同时保持这种乐观的心态,即便遭遇困境,也能够应付过来,最终成为该行业声誉良好的代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