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当代中国画艺术艺术教育专业的视角
当代中国画之我见:艺术教育专业的视角
传统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日的时候,这个说法成了画界的时髦话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有这个看法的人是真正这样来认识中国画现状的,事实要比我们想像的更复杂些。当代中国画处在一个危机与新生、破坏和创造的转折点;当代中国画家所经历的苦恼、惶惑、反省和深思折射出了历史演变的特点。再也没有比在我们时代当一个中国画家更困难了,客观上的压力和主观上的不满这种双重负担,大大限制了他们的创作才能。确实,要接受时代要求的挑战,是对当代中国画家的严峻考验。
传统中国画作为封建意识形态的一个方面,它根植在一个绝对封闭的社会里根据“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纲常,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历时二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惊人的相对稳定性,深深制约着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发展。不论从形式或从内容上看,中国画从形成、发展到没落的大过程中,都基本上保持着与社会平衡进程,没有出现什么突变与飞跃。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技术处理(追求“意境”所采用的形式化的手段)不断完善,而绘图观念(审美经验)的变化则是在逐渐缩小。
当然,不难理解,从早期至后期文人笔下的绘图形式演变,就是逐渐淘汰那种单纯以造型为主而仅有的点线色墨,而赋予这些形式符号本身以抽象审美意义。这使得 中国笔墨(由于强调书法用笔)的抽象审美意味愈强,也预示着 中国影子的规范愈严密。这就导致了技术手段达到最高水平,同时成为僵硬抽象形式,使得这类作品失去了开拓绘图观念上的空间,只能依赖于千篇一律技艺去追求意境——这是后期 中国影色的保守性最强因素。
当然,由于存在文化遗产并非一堆死东西,可以任意挑选和重新组合这一误解,我们必须改变旧理论体系以及对艺术僵化认识,并重点强调现代绘图观念问题。绘图观念指的是支配创作的一系列构成因素,如作家的主题理解,以及运用技术手段来处理他想要表达的事物,以及如何构成独特不同于其他感官刺激视觉语言等等。在新的环境下,我们需要更新我们的思考方式,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向未来,让古老传统与现代创新相结合,为中华民族带来新的精神财富。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革新哪个方面呢?当我们翻开那些古老名家的作品或者站在博物馆前欣赏范宽及朱耷之作时,便清楚地表明了一点:我们的审美情调以及感觉都是受到先人的影响。而这些作品确实能够引起共鸣。这说明,无论是古人还是现在的人们,对待艺术都有一种共同的情感基础,即使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他们都能够通过同样的方式来体验艺术中的美好。而正因为如此,当我们今天试图革新时,就必须首先打破那些陈规陋习,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探索未知领域,将过去积累起来的一切智慧进行一次全面性的评估,然后将其融入到新的理论体系中,以便推动整个文化产业向前迈进。
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改变人们对于那套严格格式规范崇拜的心理状态,从那些束缚思想自由的大框架中跳脱出来,不断尝试、新发现、新创造。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优秀但过于固执于传统的人士可能会感到迷茫,但正是这样的尝试才能够让人类文化走向更加辉煌的地步。而对于一些自认为清高却拒绝接受任何改良的人来说,他们只能被历史留为笑柄,因为他们选择放弃了自己应该拥有的创新能力,只是一味地遥远地回望往昔,而忽略了眼前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巨大的变化。
应当承认,当代中文印刷业已经意识到了它自身的问题,并开始寻找解决方案。此刻,它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每一步都决定着它是否能走出过去,还能否迎接未来。如果说有些人物如刘海粟、石鲁等人更偏向于现代性的探索,那么潘天寿、李可染则更多关注理性的应用。但无论何者,他们都未能完全摆脱过去束缚,因而不能称为划时代的大师。但他们仍然值得尊敬,因为他们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即便它们目前还无法被广泛认可,但它们终将发光发热,为人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