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装裱艺术探究追求物品的专业装饰之美
每当顾客踏入李振明的画廊,首先是他对装裱艺术的热情介绍,而非谈论价格。因为在他看来,自己从事的装裱工作不仅仅是一个谋生的手段,更是一门承载着千年传统的艺术。在李振明眼中,每一位带字画到他的画廊的人,都对那幅字画怀有深厚的情感,“没有特别意义,他们也不会那么郑重其事地让你去裱。”李振明认为,不论名家字画还是业余人士的手稿,只要是让他负责,他都会双手捏住字画两边,在桌面上轻缓展开,然后根据字画特点,为顾客讲解如何装裱,以达到什么效果。
现在机器快速打造,但相较于传统手工艺,李振明觉得后者能赋予一幅作品独有的感觉——那种装帧师根据不同作品所做的精心布局,让作品增添人情味。他回忆了一位12月中旬来的顾客,她拿出10年前由他为她制定的旧作,说是在家收拾时偶然发现,这次还带了几张旧作希望都能重新装饰留作纪念。这种手工技艺可以保存更久,给人以回忆感,而机器制作后无法改变。
自1987年开始学艺至今,李振明已有21年的经验,从山东回到石家庄。他说越干这行,就越觉得这门技艺深奥,“一般书法还看不出来,但想把名家的书法好好裱起来,你得有一定书法基础。”每一个好的书写或绘图作品在被装帧前,他需要了解色彩、光影以及特点,并与作者交流,看看他们有什么想法。“只有理解了作品才能在 装帧后更好地衬托它。”
虽然不同的装帧师之间存在差异,“没有规定必须懂得书写,一定要与作者交流,只要能‘软如棉’和‘平如镜’就可以了。”但由于对于艺术品细心研究和与作者交流的心态,使得他的技艺达到了极致。每次与朋友一起欣赏刚完工的一幅美丽文字或绘图,那种互相品评的过程充满乐趣也是最大的享受。
重新包裝老字畫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如果破损严重的话,要花费十几个小时一点一点修补并且包裝。自己的细心和对文化遗产研究让李振明结识了许多著名艺术家,如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梁岩。他通过为梁岩的一个旧画像进行重新包裝赢得了梁岩的信任,现在每次梁岩有新创作都请他来包裝。
随着时间推移,接触更多名篇,让李振明对于古代文物也有了一定的鉴别能力。他劝阻过一个客户不要为了西安淘到的“仿真”版古典文字,因为那些都是机器打印出的,不值钱。而这个客户原本只是想要将它们挂在墙上作为摆设,不过经过他的建议,最终放弃了这样的计划。这也加深了他们两个人的友谊。
关于古迹重封皮的问题,这句话表达的是,如果能够恰当地封护,那么即使是废弃多年的宝贵文化遗产,也能够再现生气;而如果处理不当则可能加速它消亡。因此,对于这些珍贵文物来说,无论是修复还是保护,都需要非常专业和细致的手法。而这种高超技巧正是由像我这样专注于这一领域的人掌握并不断提升。我已经帮助过很多重要人物恢复失落文物,比如2005年为省社科院夏教授的一件拓片进行封护。那是一块岳飞所写诸葛亮出师表拓片,是从一块石碑上拓下来的,由朱砂印刷成红底白文字。但那47张拓片中的大多数早已出现严重损坏,有些甚至碎成了20几张。我花费8个月时间全力以赴,将它们逐渐整理拼接成为完整卷轴,最终展示给夏教授。当看到那卷轴呈现完整形态时,我感到无比兴奋,同时也感受到那些辛勤付出的价值。不过,我知道真正珍贵的是人们对于这些文化遗产持有的尊敬之情,以及我们用我们的技能来保护这些珍贵资料免受侵蚀。一切皆因此而显得如此重要,它们代表着我们共同继承下来的历史记忆,并将继续激励我们去探索未知世界。
我一直坚持我的职业,因为我相信这是一种生命力,是一种精神追求。我愿意继续学习,无论是什么时代,我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那个时代最好的版本。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这个行业?我会告诉他们,这不是为了金钱,而是我内心渴望去创造、去保护、去传递那些永恒价值的事物——那些不能被数字化或者电子化的事物——因为它们代表人类智慧的一部分,而且只要我们保持关注,我们就能维系连接过去和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