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的精华装裱界元老留下的工笔山水珍品
5月27日上午,记者与孙先生兄弟见面时,并未见到那幅清嘉庆年间的工笔山水画,因为它太大且当天下雨了,他们担心在没有适当保护的情况下,画会受到雨水侵袭。孙先生告诉记者,这幅珍贵的艺术品是他们父亲留下的,他去世已久,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其收藏品的尊重和责任感。“我们并不懂得收藏艺术品,如果不是因为担心这份家传宝物会被损坏,我们绝不会将其公开。”他解释说。
孙老先生曾是一位在装裱界享有盛誉的人物,他不仅精通书法,还擅长装裱技艺。在字画界,有人甚至称赞他的装裱技艺胜过了写字本身的艺术性。他的一生中,不断接待着名家和商贾,他们来到家中是为了向他请教如何更好地保存这些文化遗产。但尽管如此,孙老先生从不轻易分享他的秘密和技能给任何人知道:“父亲总是在暗示,即使看似风光无限,也只有他自己才明白其中隐藏的艰辛。”
1965年,一家知名收藏机构荣宝斋邀请孙老先生前往北京工作,但出于家庭责任,他拒绝了。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决定背后蕴含着对家族未来承诺和牺牲精神。二十多年过去了,尽管时光流转,但孙先生及其兄弟们仍然致力于保全那些由父亲留下的珍贵作品。
然而,在一次专家的指导下,他们意识到之前保存方式可能并非最佳选择——将画卷起来实际上导致了一些褶皱。这次活动让他们了解到了字画保存需要严格遵守的一系列规则:不能受潮也不能过干,更不可频繁卷起,要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此后的日子里,他们立即改正了这种做法,将这些重要作品展开,让它们呼吸自然空气,而不是被囚禁在箱子里。
对于这一切,孙先生表示:“我们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要确保这些珍贵遗产能够完好地流传下去。这也是我们对父亲深深怀念的心意体现。”
此刻,那幅清嘉庆年的工笔山水画依然静静躺在地板上,它承载着一代人的智慧、热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敬畏之情。而每一个细微动作,都显露出一种爱护与尊重,是一种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情感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