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传热播生僻字勾起多少文化记忆中国美协怎么加入这场历史画卷的编织
近日,大型历史古装电视剧《芈月传》在北京卫视热播,引发了公众对生僻字的广泛关注。主演孙俪提到,她在阅读剧本时曾经需要使用新华字典来识别一些生僻字,这些不常用的汉字似乎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上海观复博物馆甚至设立了一面“冷僻字”墙,让参观者能够通过正确读出这些生僻字来免费进入。
生僻字,或称为冷僻字,是指不常见或人们不熟悉的汉子。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兴特别强调,这些虽然并不经常使用,但仍然是现代汉语的一部分。例如,“薅”、“氽”等;它们不同于那些已经在现代汉语中消亡,只有在文字学、历史学、古代典籍等专业领域才会用到的字符,以及那些错误或者不能当作规范汉子的字符。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冉启斌认为,生僻字可以帮助提高当代人的历史文化素养,因为它们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时代印记,可以勾起人们对过去的记忆。例如,先秦时候猪有多种不同的名称,如“豕”、“豭”、“豝”、“豚”,这些现在看起来都是生僻字,但它们反映了上古农耕社会中的重要性,有着很强的时代印记。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宋文辉也指出,许多生僻字与产生它们特定时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如刖刑(割掉人膝盖骨)和赑屃(一种传说中的动物)。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刑罚被废除,这些词汇就变得鲜少使用甚至消失了。
近年来,由于节目如《汉子听写大会》的热播,那些久未提及的生僻字再次成为焦点。这也促使一些人选择以这种独特而罕见的地名命名孩子,同时,《芈月传》的播出以及观复博物馆“冷 僻 字墙”的出现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对于这类词汇兴趣。
当然,对待这类词汇,有的人认为它已经没有意义,而有些专家则认为,它们之所以被取代,是因为难写、难认、难读。而对于将这些非主流名字用于实际应用,比如作为人名,则引发争议,不仅可能造成交流障碍,还可能浪费资源。
方言口语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扽、搋、趿和薅等,在普通话中没有相应表达但却是方言中的常用词,当书面化时就变成了生僻文字物。这反映出了我们的书面语与日常口语之间接轨程度提升,并且提高了日常口语的地位。但过度推崇这种风气则可能违背现代漢語規範與語言文字發展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