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传热播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的生僻字勾起多少文化记忆
近日,大型历史古装电视剧《芈月传》在北京卫视热播,引发了公众对生僻字的广泛关注。剧中大量使用的生僻字,如“芈”(mǐ)等,不仅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也促使人们对这些不常见汉字产生了浓厚兴趣。主演孙俪表示,她在阅读剧本时,需要查阅新华字典,因为很多生僻字都是她第一次见到。
此外,上海观复博物馆也推出了一个名为“冷字墙”的展览项目,上面镌刻着许多生僻字。在这里,参观者只要能够准确读出一部分生僻字,就能免费进入参观。这一举措让生僻字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兴特别强调,我们所说的生僻字虽然不经常使用,但仍然是现代汉语的一部分。例如,“薅”、“氽”等,这些都是现代汉语中的有效字符。而另一方面,有些历史用词已经消亡,只有在文字学、历史学等专业领域才会出现,如“騔”、“耜”。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冉启斌认为,了解和掌握这些生僻词,可以提高我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在先秦时代猪的名称中就有很多不同的称呼,如“豕”、“豭”、“豝”、“豚”,这些现在看起来较为罕见,但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猪这种家畜重要性的认知。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宋文辉则指出,一些古代流行但现今已少用的刑罚如刖刑,以及一些石碑上的特殊动物驮像,都体现了特定时代社会生活的情况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
近年来,由于节目如《汉子听写大会》的流行,以及电视剧《芈月传》的播出,以及上海观复博物馆的“冷壁墙”,这类不常用的汉子重新走入我们的视线,并且有些人甚至选择将其用于给孩子起名字,以增添独特性和深意。此外,还有网友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方言口语中的那些非标准化表达,比如扽、搋、趿、薅等,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书面化与口语化交流的讨论。
然而,对待这些罕见字符,有的人认为它们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而其他人则认为它们蕴含深厚的文化价值并且可以提升个人的历史素养。不过,如果过度追求这种风格,那么可能会导致语言沟通效率下降,并造成资源浪费。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即方言中常用的词汇,在普通话中没有直接对应,因此只存在于书面上或口头交流中,其书面形式可能被视作罕用字符。
总之,无论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还是作为一种表达手段,生的字符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学习,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其规范性,以适应现代语言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