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传热播生僻字唤醒文化记忆的缤纷画卷
近日,大型历史古装电视剧《芈月传》在北京卫视热播,引发了公众对生僻字的广泛关注。主演孙俪提到,她在阅读剧本时很多生僻字都需要查阅新华字典,这些不常用的汉字虽然难以读写,但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时代印记。在上海观复博物馆,一面巨大的“生僻字”墙吸引了许多参观者,成为了一次探索古文义的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兴特别指出,虽然生僻字不经常使用,但它们仍然是现代汉语的一部分。例如,“薅”、“氽”等这些非主流字符,不仅体现了语言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历史文化记忆的追求。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冉启斌认为,学习生僻字可以提升个人的历史文化素养。这些特殊字符往往与特定年代紧密相关,如先秦时期猪的名称有“豕”、“豭”、“豝”、“豚”,这些现在看来较为冷僻的地名,其实是记录下来的重要信息,可以勾起人们对古代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大量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宋文辉也强调,生僻字通常与产生它们所处特定社会背景有关,如刖刑、赑屃等,这些词汇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它们现在被人稀罕一见。
近年来,由于《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的影响,那些久未涉及过的人们重新开始关注那些长久未被提及过的地理地标或物品。而电视剧《芈月传》的播出以及观复博物馆“冷文字墙”的出现,使得这类话题再次走红网络,从而激发了一场关于如何平衡现代化需求与保留历史遗产的问题讨论。
当然,对于这种趋势,有人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由于一些难写、难认、难读之故,一些曾经繁荣昌盛但后来消亡的地理地标或物品最终被淘汰。而有些人则选择用这样的名字给孩子起名,以此展现其独特性和深厚的情感价值。不过,有专家警告说,如果将这种趋势推向极端,将会导致交流障碍,并且浪费资源,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识别或书写这些非主流字符。此外,这种风潮还可能破坏现代汉语规范和语言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