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传热播东方艺术的生僻字唤醒文化记忆的旋律
近日,大型历史古装电视剧《芈月传》在北京卫视热播,引发了公众对生僻字的广泛关注。主演孙俪提到,她在阅读剧本时很多生僻字都需要查阅新华字典,这些不常用的汉字不仅考验了演员们的记忆力和文化素养,也让观众对这些古老而神秘的字符产生了浓厚兴趣。
上海观复博物馆为此设立了一面“生僻字”墙,让参观者通过正确读出一部分生僻字就能免费进入。这项活动不仅增加了参观者的乐趣,也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生僻字背后的文化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兴特别指出,虽然现代汉语中并不经常使用这些生僻字,但它们仍然是现代汉语的一部分。例如,“薅”、“氽”等这样的词汇虽然不常见,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以勾起人们对于过去时代的记忆。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冉启斌认为,学习和理解这些生僻字可以提升个人的历史文化素养。例如,在先秦时期猪有多种不同的名称,如“豕”、“豭”、“豝”、“豚”,这些现在看起来生的字符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猪这种家畜重要性的认知。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宋文辉进一步分析,这些生僻字往往与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如古代刑法中的刖刑、或是石碑上的赑屃(bìxì)等,都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状况和人文习俗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
近年来,由于节目如《汉 字听写大会》的流行,以及电视剧《芈月传》的播出以及观复博物馆“冷 字墙”的出现,更多的人开始重视并讨论这类文字。此外,有一些人甚至选择用这类独特名字给孩子命名,以展现个性和避免重名问题。不过,对于过度推崇这种做法,不少人持批评态度,他们认为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交流障碍,并浪费资源。
方言口语中的某些词汇也被归入为特殊类型的“生命识别”。比如北方方言中存在扽、搋、趿、薅等非标准化汉子,它们在普通话中没有直接对应,而是在书面表达上显得格外突兀。但是,这些说法在使用该方言地区居民之间却形象且频繁地被使用,用以丰富语言表达能力。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日常口语转化为书面形式,更深层次地展示日常生活,我们才意识到那些平时只挂嘴边但未落笔下的字符再次成为焦点。宋文辉认为,这种现象说明我们的书面文字与日常口语接轨程度提高,同时也反映我们日益追求更加生活化和口语化书面的需求。而对于过分推崇这一风潮,将其作为一种新的语言规范,则将违背现代汉语规范及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