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培根新展拍卖照片网站揭示情人缪斯切肤之痛的权威视角
在纽约Skarstedt画廊2022年5月4日至6月11日举办的一次展览中,艺术界和藏家们有机会亲眼见证了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作品的独特魅力。《弗朗西斯·培根:面孔与人物》展览不仅展示了培根1950年代至1970年代间创作的重要作品,更深入探讨了艺术家与挚爱朋友、情人、缪斯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作为一位深刻理解“自我”问题的小说家,在对本质进行追问时,面对和要解答的终极问题,不是来自外部世界的种种具体而写实的困惑,而是那个最真实,也是最难以琢磨的“自我”。他曾经写道:“对于艺术,我认为那就是对生命的一种迷恋,但身为人类,我们最迷恋的是自身,而风景、动物等都排在那之后。”正是在这种深层次思考下,昆德拉被选中为一个关于培根肖像画册撰文,这个提议其实也是培根自己心愿中的内容。
虽然我们习惯于将一个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艺术史和流派上的归类,但这些似乎只是对其艺术价值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并降低了观众和藏家的理解难度。然而,在某一种规则语境下的技术表现形式上的习惯性认知往往会忽略艺术家的发现和贡献。在这个展览中,观众有机会直接体验到这份权威视角带来的震撼——只不过是一张可亲脸渐行渐远,却依然可辨。
《弗朗西斯·培根:面孔与人物》展出了很多熟悉又陌生的脸庞,它们扭曲变形却又保持着一种原始的人性。每一幅画都是对“人”的探究,是对于存在本质的一个质问。而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复杂成长背景以及自我认知过程。他出生于一个荣耀军人的家庭,但是优渥家庭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童年的感觉,他遭受过无数次打击,从而形成了一生追求自由身份认同的心理状态。
在他的生活里,他遇到了彼得·莱西(Peter Lacy)和乔治·戴尔(George Dyer),他们各自都占据了特殊地位——莱西是一个帅气飞行员,小偷;戴尔则是一个小偷。这两个男人分别给予他不同的伤害,他们共同构成了他后半生的悲剧故事。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是他灵感来源之一,也许更应该说,是他灵魂深处无法逃避的情欲与痛苦交织所产生的一种绝望欢乐。
当乔治·戴尔选择在巴黎大皇宫回顾展前夜举枪自尽时,培根陷入崩溃。那段时间用迷醉、情欲、自大与疯狂堆砌起来,那个世界坍塌的时候,他开始正视“死亡”这一生命终极议题。从此以后,他转向对自己的研究,对肉体真实之美进行审视,那些扭曲的人物形象,就像是他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的一部分,每一次触动都让人感到沉重而又不可抗拒。
最后,当我们站在Skarstedt画廊看着那些貌似简单却背后蕴含着无限复杂情感的人物画像时,我们仿佛也能够听到他们的声音,他们诉说的不是宏大的历史或者浪漫的情节,而是一种更加微妙且强烈的情感交流——关于存在意义、肉体真相以及精神深度的问题。在这里,没有什么可以轻易解释,只能通过直接接触去体会那种无法言喻但又令人心潮澎湃的情愫。这就是《弗朗西斯·培根:面孔与人物》的真正魅力所在,它不仅仅展示了一系列伟大的绘画,更重要的是它引发我们对于生活本质的问题思考,为我们的灵魂注入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