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最具收藏价值的7类藏品去美术馆探秘80年代的幻灯片回忆
从1826年达盖尔拍摄出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至今,影像艺术的发展已走过了190多年的历程。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很多前卫艺术家开始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了更多现代的影像和数字技术等,新媒体艺术(New Media Art)的兴起也促成了影像媒介的表现变得更为多元与丰富。当代性、试验性、综合性和互动性等的相互融合,也让影像艺术展现出了更多对于时间经验的灵活运用与支配。
同样,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年轻一代艺术家们的创作视野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国油版雕”等单一的材料和媒介上,影像也开始成为艺术家们用以记录和创作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而在数字时代到来之前,中国的影像艺术呈现出了什么样的整体面貌?又表现出怎样的独特性呢?
不久之前(2023年4月29日)在位于北京的一座当代美术馆内,由馆方策展人容思玉策划的一场名为“幻/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光影图像”的大型展览中,就藉由光影图像作品和档案文献并置的情景,为我们展示了幻灯片及投射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发轫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对其如何激发彼时艺人的创作,以及其对此后中国几十年乃至全球数十年的持续影响进行审视。
这次展览以“自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幻灯片作为一种教化工具被用于集体公开放映。进入80年代,与35毫米彩色胶片普及相辅相成,它成为更容易获得并应用于高质量彩色画廊展示”的时代背景为依托。围绕着幻灯片作为媒介核心特征——传播、反射、透明三主题章节,对幻灯片及投射如何成为国际交流主导媒介,“85新潮”时期先锋艺人们如何利用这一信息传播机制探索前卫之路,以及它们如何通过不同视角——从历史回望至今——深刻影响后续众多领域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展览首章节“传播”,将观众置于80年代生机勃勃当代文化环境之下,将那些使用幻灯投放全新的思想观念而生的群体故事讲述;第二章节“反射”,通过作品呈现,我们看到了张培力、林嘉华以及王友身等人是如何把握这一视觉冲击,从形式实验到意义追问,从挑战观看经验构建新的语言;最后第三章节“透明”,汇集50-60岁初生辈与90岁初成熟者如李永斌、林天苗、梁钜辉、新手王功新加朱加宋冬王卫他们作品,他们尝试叠加透明图象探讨观者与投影之间关系或黑暗空间里的亲密感,这些尝试让我们重新思考关于电影室观看体验。
尽管现在科技已经非常成熟,但通过对这些曾启发或影响早期先锋艺人的工作梳理,“幻/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光影图像”提供了一种新的见解,让我们重温那段历史变迁。这次展览结合了我作为策划最重要两个研究方向,即摄影与中国现代美术。此外,这个物质性的正片聚焦点与非物质性的光线交响,使得这个记忆瞬间转换为新的感官体验。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是复古设备,还有今天的人眼可以同时欣赏过去流逝去的事实。
从公元前400年的照相机出现以来,一直有人意识到这种媒介实用且独特魅力的存在。随着科技进步摄技亦渐趋成熟,大约一个世纪前塑料材质胶卷广泛应用后,用玻璃板替换纸板上的单层透明材料开始普及。在1980后的全球文化潜能不断增强独立团队活动蓬勃兴起称之为"85新潮"期间,以彩色正片代表基础资料也是不可或缺部分,而这些正片既是一种记录又是一种物理转换成可见形态,同时构成了多维度交流语境。在以上提到的双重属性基础上,在策划本次展览时,我采用以主题分割,并基于主要特征带领观众踏上了技术· 艺术· 摄录三者的交织路径。这一次参观使我更加明白了何谓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那便是在旧知识体系中找到突破口,不断地更新我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