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的怀抱中欣赏80年代艺术品感受拍卖现场的热闹气氛
从1826年达盖尔拍摄出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至今,作为一种主要在时间维度上展开的创作媒介,影像艺术的发展已走过了190多年的历程。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很多前卫艺术家开始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了更多现代的影像和数字技术等,新媒体艺术(New Media Art)的兴起也促成了影像媒介的表现变得更为多元与丰富,当代性、试验性、综合性和互动性等的相互融合,也让影像艺术展现出了更多对于时间经验的灵活运用与支配。"幻/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光影图像"展览现场,2023。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同样,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年轻一代艺术家们的创作视野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国油版雕”等单一的材料和媒介上,影像是成为他们用以记录和创作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而在数字时代到来之前,这样的整体面貌又是怎样的呢?又有怎样的独特之处?
不久之前(2023年4月29日),在位于北京的一个大型美术馆内,由一个策划人策划了一场名为“幻/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光影图像”的大型展览。在这个展览中,就藉由光影图像作品和档案文献并置的情况,对幻灯片及投射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发轫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并对其如何激发彼时的艺术创作,以及其对此后中国几十年未被充分认知的小众影响进行审视。
这次展览以“自20世纪50年代之后,将幻灯片首先作为一种教化工具用于集体公开放映;进入80年代,由于35毫米彩色胶片普及化,使得制作投射幻灯片变得更加容易。”这样的时代背景为依据。这场画廊活动围绕着幻灯片作为媒介最关键形式特征,以三个主题章节——传播、反射与透明——将这些工作呈现给观众,而这些作品正是在科技相对匮乏时期,一些前卫实验性的画家们通过使用35毫米彩色胶片来实现高质量彩色的作品展示,并分享给他人。
其中,“传播”部分回顾了生机勃勃时期下,当地群体如何利用这种媒介来传播全新的观念;“反射”则通过展示一些具体作品,如张培力的《(卫)字3号》以及林嘉华的一些行为表演项目,以显示那些如何融汇这种文化冲击,同时追问意义并挑战观看经验;而最后,“透明”部分则收集了一批出生于50-60年代初或成长起来90年代后的人才,他们许多尝试通过叠加透明图象,对观者与投映之间关系或黑暗房间里观看投映亲密感进行探讨。
尽管今天我们已经拥有高度成熟数字技术,但这段历史早已湮没,我们却能借助这样一次回顾,让这一曾经启发并影响某些先锋画家的实验性的渠道重见天日。“幻/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光影图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认识历史变迁的心智路径。此外,该馆长田霏宇先生、本次策划人的容思玉女士,以及参与该活动的一位青年画家宋冬先生,都分别谈到了本次活动背后的故事以及相关内容。
当然,不仅如此,这场关于70-90岁之间那段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刻,那是一段文化潜力不断增强、独立团体蓬勃发展、中外现代美术交流频繁甚至爆炸式增长期间,从而形成了所谓“85新潮”的盛况。在那个社会环境下,与彩色透明正片紧密相关的情境,是整个社会精神风貌转变的一个缩微镜窗口。当人们逐渐意识到非物质媒介如照相机可以捕捉瞬间,可以保存记忆,那么物质转换成为视觉实践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改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那些老旧但仍带有浓厚个人情感意味的手工制作出的复古电影胶卷,它们虽然简单,却能够唤醒过去某个瞬间真切的情景,为我们的内心构建起连接点,让我们仿佛穿越回那个过去,用现在的话语去解读那份过去留下的印迹。
总结来说,此番讲述不是为了告慰往昔,而是为了向未来寻找答案。每一步脚步都承载着无数梦想,每一次选择都决定着未来的方向。在这个快速变化世界里,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适应,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无论是在哪一个时代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