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雕塑艺术中碰撞与融合又是怎样的雅昌探索雅昌艺术网艺术家官网上的创意之旅
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立陶宛等地,位于东欧的一个特殊位置,其文化多元丰富。戏剧、电影、美术和手工艺中,多民族元素融合成其独特风格。在雕塑艺术上,从1990年前后开始,一系列风格迥异的作品相继出现,如红色雕塑(约20世纪80年代)、原始地方民族木石雕形式(约20世纪末)、自由主题的现代雕塑(约21世纪初)以及受现代主义影响的设计审美融合(约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
立陶宛作为点,我们深入研究了解了波罗的海沿岸国家雕塑艺术的大体趋势。我们发现,立陶宛在艺术创作中受到东西欧艺术共同影响与冲击,最终形成了一种奇异而混杂的情景。此外,立陶宛民众对艺术热爱,加之基金和投资人的推动,这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雕塑家,在全球艺术史留下了辉煌足迹。
解读该地区这一时期的发展,可以说是东西欧当代雕塑融合的一个缩影。由于地处波罗的海东南沿海,有着高森林覆盖率和丰富资源,使得这里成为以木雕见长的一系列传统木刻作品产生的地方。
例如,女巫山上的71座由当地木匠创作出,以涅灵格地方传说中的女巫、精灵、矮人等形象为主,这些作品逻辑清晰、形象戏剧性强,但未能获得学院派称赞,却赢得观赏者的好评。这反映出地域艺人的地方传统是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独立前后的时事推动,以及多国采风考察者创作融合,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这些国家发展脉络。在本土画家的作品中,我们也能发现这一系列国家发展趋势。
如隆基纳斯·乌比卡斯《王座》(1986),伊格纳斯·塔达斯《美妙》(1993),塔达斯·古陶斯卡斯《凯旋之拱》(1994),麦娜·奥西尼与乌拉达斯·凯瑟奥斯卡斯特合作完成《门》、《失臂》、《空间未知生长》,祖阿比·色里他里的《美好战胜》及吉他拉斯·卡洛萨斯特于2000年的《拯救电视机》,都是重要的地标性作品,它们不仅代表了波罗的海早期独立时期,也是新时代的一部分,是一段历史故事。
进入21世纪,随着开放心态增强,每个领域都积极参与到创作活动中,他们的手法更加自由,与视野更加开阔,他们通过自身领域独特感染力汇聚成新的语言取得璀璨成果,如艾都玛什杰科夫克思2001年的《谎言头颅》或阿图拉莱拉2002年的白色未来主义文明造物,都展现出了不同层面的思考与表述方式。
此外,还有来自美国加拿大北美地区大量才华横溢的人士来到这里探索和加入这片神秘土地诞生的各种新型材质、新技术、新理念等方面,为这个区域带来了更多新的视角与想法,同时也让其面貌焖然变幻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