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也想来点传统收藏市场的好处能不能在艺术品交易平台拍卖中分到一杯羹
新媒体艺术能否在传统收藏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这不仅是对新媒体艺术发展前景的探讨,也是对传统收藏市场开放度和创新能力的一次深刻审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媒体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地向传统艺术领域挑战,同时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接受。
据介绍,近年来,被称为“沉浸式”的新媒体艺术展览借助于高科技手段,如声光电效果,以吸引人气。尽管评价褒贬不一,但各大文化机构仍然积极策划此类展览。此外,在国际博览会上,新媒体艺术作品数量逐年增加,并成为现场亮点之一。它们以“与时俱进”的特性,不经意间融入了当代艺术的每个角落。
然而,对于国内来说,虽然有少数机构尝试推广这类作品,但从传统收藏市场看,这些作品虽有一定的交易量,却未形成完整购藏体系。作品特殊性以及市场认知度限制了整个市场的发展。这让人们开始思考:“有没有市场?”“怎么收藏?”“有哪些价值?”以及如何盈利?
李欣副总、影像部负责人指出:“目前国内唯一有市场的是上海,但上海也是局限于很少的机构。”北京华辰拍卖曾尝试拍卖过这样的作品,但效果并不好。她认为,这可能因为很多作品只是形式上的呈现,而缺乏深厚的学术基础。
对于如何收藏这种特殊类型的工作品,韩骏寒山美术馆展览部主任提出了拆解入库保存方式。他解释道,每个细节都需要不同的保存条件,并且拆解后的部分可以灵活调整成本,比如将电机放在仓库而不是恒温恒湿箱里。
关于价值的问题,韩骏强调这些装置性的影像作品重复展示几率较低,因为它们往往是为了某个主题量身定制。如果不能再次展示,就可能失去其原有的意义。而这种主题性的定制使得这些作品具有巨大的商业潜力,可以为商业活动提供一种新的媒介,使之与大众更加接近。
至于盈利问题,戴陈连表示除了出售和租赁,还有一些商业合作项目可以帮助创作团队维持运营。不过,他也承认,由于受限于认识观念和可复制性等因素,这种类型的地位在二级市场尚未得到充分肯定。
最后谈到瓶颈问题,一方面是认识观念太差;另一方面则是在监管方面还没有明确规定,只靠自觉守护。但李欣认为,最根本的是要提升诚信监管,让更多人能够公正地参与到这一行业中来。当真正实现这一点时,我们或许能看到新媒体艺术在传统收藏市場中的崭露头角,那时候,它们将不再是一杯羹,而是一份应得之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