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也想来点字画能不能在传统收藏市场里抢个风头
新媒体艺术能否在传统收藏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这场关于数字与实体、科技与艺术的较量,正逐渐揭开其答案。近年来,被誉为“沉浸式”或“浸入式”的新媒体艺术展,以其炫目的声光电效果,在吸粉上大显身手,但对其评述褒贬不一。
各大博览会现场参展的新媒体艺术作品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成为博览会亮丽风景线的一部分。这种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艺术学科门类,不仅深入了当代艺术领域,还引领着文化界向未来迈进。
但从国内传统收藏市场看,这类作品虽有交易量,但尚未形成完整购藏体系。作品特殊性以及市场藏家的认知度影响了整个市场发展。最大的疑问是:有没有市场?如何收藏?有什么价值?如何盈利?还有哪些瓶颈?
首先,“有没有市场?”目前西方仍然是主要的买卖地,而国内机构和个人对这些作品购藏相对较少,即使专门收藏当代艺术品的藏家,也很少购买。此外,北京华辰拍卖副总李欣表示,虽然现在市场各方参与者都关注这类作品,但很多作品形式简陋,从美感或者完整程度来看差远了,而且从学术方面也难找到定位。
接着,“怎么收藏?”韩骏介绍,由于影像装置作品复杂因素,重复展出的可能性不多,因此馆方通常将之收集。如果是针对某个主题定制的主题性质工作,则几乎只能理解为一次性产品。但是否再次产生价值,与商业机构合作能力有关,以及是否可以被商业利用给予新的价值。
然后,“有哪些价值?”韩骏指出,这些工作具有巨大的传播优势,使它们与商业紧密联系起来,现在很多综合体希望拥有比较大型、能够让公众理解的大众化装置类影像艺术品。而一般广告公司缺乏此能力。
接下来,“如何盈利?”尽管新媒体艺术在一二级市场尚未形成成熟系统,但仍有一定的销售渠道和收入方式,比如出售、租赁或定制,以及与商业结合项目。不过,只靠买卖维持创作生活并不容易,因为这些需要充足资金支持。
最后,“瓶颈为何?”李欣认为主要原因是大家对于这一类型创作了解太少,同时由于可复制性的问题,如盗版等问题也是一个挑战。在材料成本高昂的情况下,对原材料稀缺造成价格上涨,加剧了创作和呈现的问题。
综上所述,为何新媒体能否在传统收藏中分得一杯羹的问题,其答案并非简单明了,它涉及到认知观念、技术创新、经济适应乃至社会接受度等多方面因素。当所有这些元素完美结合时,我们才能真正看到这个行业取得飞跃性的那天。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相信,只要值得我们去挖掘,那么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产物都可能成为宝贵财富,并且享受它本身带来的快乐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