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一级市场中雕塑艺术的碰撞与融合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 艺术市场
  • 2025年02月19日
  • 波罗的海东南沿海国家立陶宛等地,作为东欧的一个特殊位置,历史上一直是多种民族的聚居地。其戏剧、电影、美术和手工艺中的多元文化特点,是立陶宛艺术独有的风貌。在雕塑领域,特别是在1990年前后,不同的风格并存,如红色雕塑(约20世纪80年代)、原有地方民族木雕石雕形式(约20世纪末)、自由主题的现代化雕塑(约21世纪初)以及受现代主义影响下的设计审美融合作品(约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

艺术品一级市场中雕塑艺术的碰撞与融合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波罗的海东南沿海国家立陶宛等地,作为东欧的一个特殊位置,历史上一直是多种民族的聚居地。其戏剧、电影、美术和手工艺中的多元文化特点,是立陶宛艺术独有的风貌。在雕塑领域,特别是在1990年前后,不同的风格并存,如红色雕塑(约20世纪80年代)、原有地方民族木雕石雕形式(约20世纪末)、自由主题的现代化雕塑(约21世纪初)以及受现代主义影响下的设计审美融合作品(约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通过对立陶宛这一地区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里在艺术创作中受到东西欧艺术共同影响与冲击,最终形成了奇异的混杂融合。随着民众对艺术热爱,以及民间基金和投资人的推动,这里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雕塑艺术,在全球艺术史留下了印记。这种时期的地区发展,可以说是东西欧当代雕塑融合的一个缩影。

波罗三国由于温润气候和森林资源丰富,都产生了一系列以木为主体传统木刻技艺。在这些传统木刻中,以女巫山为例,有71座由当地木匠根据波罗之海地方传说自发创作,其中包括涅灵格地方神话中的女巫、精灵、矮人、恶龙等形象。这些作品逻辑清晰,戏剧性强,但未能获得学院派认可,却赢得观众好评。

从本土到国际,一系列国家在独立前后展开了激烈争取自己的时间与空间,同时也被其他国家或地区采风考察者所吸引。这一过程使得每个国家都在其自身领域内探索不同的表现方式,从而形成独特的声音,也成为了东西方交流的一部分。

例如,麦娜·奥西尼与乌拉达斯·凯瑟奥斯卡斯合作创作《门》,这件作品由石灰岩和不锈钢材料制作,是早期独立后的波罗之海地区景观作品之一;塔达斯·古陶斯卡斯《凯旋之拱》展示了作者主题思想的简洁表达;维托塔斯《失臂》则是在个人资助下于1996年建造完成,而马格达利娜于1998年在立陶宛创作景观作品《空间未知生长》,给予我们震撼视觉体验。

进入21世纪后,立陶宛更加开放的心态让各种新颖的手法出现,比如艾韦尔达斯·泊匝2005年的青铜人物像,《电力》更是2006年获奖放置于维尔纽斯,让人思考时代感。而阿图拉斯·莱拉《白》的未来主义色彩,以及劳伦特·麦勒特的小马驹安魂曲,都展现出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变化。

同时,不少北美艺术家也加入到了这里,他们带来了自己地域特色,使得这个区域上的表述更加丰富多样,如琼·巴龙·汉森《云之手》,尤菲亚·库鲁兹《看月亮的女人》,丹尼士澳潘海姆两次来访后的作品等,每一件都展示出不同视角下的世界感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