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规的字画交易平台上如何一步步做到观众友好型的双三年展

  • 艺术市场
  • 2025年02月22日
  • 在广州美术馆,第七届双三年展正在热闹地进行。展览从1月份就开始,但由于疫情原因,直到2月9日才举办了开幕式和研讨会。这次的广三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爱好者,他们都对这个盛大的场面感到惊喜,这样的氛围已经很久没有体验过了。 很多人提到了“回到疫情前”,但当我们深入观察,我们发现嘉年华般的气氛似乎只停留在表面,一切似乎恢复到了原样,但这个“原样”已经与疫情前的不一样。“变”成了一种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正规的字画交易平台上如何一步步做到观众友好型的双三年展

在广州美术馆,第七届双三年展正在热闹地进行。展览从1月份就开始,但由于疫情原因,直到2月9日才举办了开幕式和研讨会。这次的广三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爱好者,他们都对这个盛大的场面感到惊喜,这样的氛围已经很久没有体验过了。

很多人提到了“回到疫情前”,但当我们深入观察,我们发现嘉年华般的气氛似乎只停留在表面,一切似乎恢复到了原样,但这个“原样”已经与疫情前的不一样。“变”成了一种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届广三的主题是“化作通变”,这是一个既可以正着读也可以反着读、循环读的设定,它本身就是一种拥抱现实变化的态度。很多当代艺术作品都是人类问题的一种回应,而我们现在所处于的是一个变局中,思考内容离不开全球化和后疫情时代的问题。艺术就像时代的PH试纸或者近期我们使用过的抗原检测盒一样,有意义且具有指向性。

时间回到2018年,当时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看不懂”。那时新科技如何融入艺术成为问题,并交出了很好的答案。但尽管策展人菲利浦·齐格勒强调说,“观众不需要太懂前卫艺术,只需带着好奇心和开放的心态即可。”然而,展览本身因为过于前卫而让中国本土观众感觉不到友好。不过,我们需要看到更超前的东西才能获得灵感来提高,就像分到重点班孩子成绩会越来越高一样。如果不是这3年的疫情,我们今天可能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当代艺术界。在变中求变,也许将是突出重围关键。

本届广三在总介绍中强调了“变”,尝试拉开一个关于变中的景观。在历史维度上,“思变”,在当代视角下,“应变”,并构想未来可能发生的事物,以四个部分组成的情节折射时代光芒及其产生影响。而拿到资料步入展厅之前,或多或少有些走马观花感觉。熟悉的人物、熟悉的事物……很难让人联想到组委会强调的地方,即使最大的变化,是速度慢下来的感觉。

试图寻找被忽略或散落文化记忆碎片化边缘板块;将视角投入到全球语境下对中国性改变发展进行反思内生板块;通过慢艺实践探索价值重新思考,用慢艺给出一种应答可能慢板板块;以及探讨科技深刻嵌入影响社会发展,我们如何自处相处触屏板块,都像是放慢角度,将外向视角收回来看自己。这一切似乎都在放缓角度,将外向视角收回来看自己。这一切似乎都在放缓脚步,让人有机会真正沉浸其中,不再只是走马观花。

策划理念中,对内化和慢速也有体现,从徐冰《小企业七言集》讲述大环境动荡中的小人物生活至梁绍基《残山水》通过蚕丝理解自然生命历史与社会等等,都能感受到,当你不再只是走马观看的时候,可以试着撬动心灵。

科技互联网催生新的传播形式媒介,让文化潮流迅速扩散至每个角落。逛美术馆成了越来越多休闲娱乐活动之一,即便是在社交距离之前,人们奔赴艺术热潮也不减。而2022年7月3日,在成都市美术馆官方公众号显示截至当日,“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的参观者已破百万,其中包括来自省市以外18%的人群。不仅如此,每一场双/三年展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进来,这些都是过去无法想象的事情。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次广州三年展是否能真正打破圈层成为许多人的期待点。此番由吴洪亮策划边缘板块、菲利普·多德策划慢板、艾墨思策划触屏以及姜俊策划内生四个单元共同展示,使得这一切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为那些追求更深层次了解的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去挖掘和思考。此番展示无疑为我们的眼界打开了一扇窗户,为那些渴望了解更远方世界的声音提供了一片舞台。而对于那些想要打破圈层寻找不同声音的人来说,此番之旅,无疑是一次全新的启示之旅——要勇敢踏上,那么你的故事也许就会被记录下来,而你的名字也许就会被载入史册。你准备好了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