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艺术中心探秘刘湘秋花鸟画风情
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刘湘秋就像凯鲁亚克《在路上》中描绘的那般,怀着最初的渴望和追求,她以笔尖为剑,以画布为战场,在时代如风、命运似雨的艺术世界里坚守自己的信念。作为一位当代花鸟画家,她深知艺术创作与理念构建是并行不悖且相辅相成的。在她的眼中,现代画坛所谓的创新往往是基于传统技法与西方构成方式或民间元素的一种融合,比如夸张变形、技法堆叠、色彩异化等,但真正形成个人风格则需依靠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审美感悟力。刘湘秋始终坚持通过写意花鸟这一艺术形式来留下美好瞬间,对生活投以有情目光,对艺术保持细腻省思,用中和有节之美书写生命体验。
她将笔下的花鸟赋予人格,让它们寄托情感、表达心声。她用水墨苍浑的人物作品《山中听雨》,用大尺幅荷花作品《秋塘暖鸭》的水墨氤氲,以及小品《寒香晚色逐清尘》的文雅秀逸等作品展现了其独到的绘画语言。无论是教学还是创作,刘湘秋都将自己的人生理想锚定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题材——写意花鸟画的传承与创新。她深信,一幅成功绘画首先要注入情感,以此动人,然后才能打动读者。
在色彩构成和平面构造方面,她勇于尝试,不仅使用传统水墨,还敢于在色彩上寻求变化,如用花青色、酞青色甚至胭脂色的应用,使得笔下的荷花承载远近接簇暮色的山岚,展现出新的生命力。不断探索其他题材,如蔬菜题材,她吸收了齐白石、吴昌硕等人的营养,并创作了一系列“蔬菜同缘”作品,如《农圣故里》、《农家余庆》、《佳蔬》等,这些作品不仅拓宽了表现范围,也反映了时代意义,为她的绘画增添新生命之光。
最终,我们可以从刘湄秋的手笔找到她审美焦点:雅俗共赏。她认为,只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即使太过真实也失去质朴,而过分模仿又显得虚伪。这正如齐白石老人的话所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因此,无论独觉还是众生觉,刘湄秋都会重整写意花鸟的心绪,以期达到更高的心境,与韵味悠长而艺无止境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