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姿瘦节淡远自然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的中国竹绘人物画中体现的君子之风
作为一名书画艺术家,自幼便对“梅、兰、竹、菊”四君子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竹,它在我的创作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种喜好源于我成长的环境和启蒙教育,其中郑板桥的竹画对我影响深远。
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我在这个文化底蕴丰富的地方成长。清代时期,潍县曾孕育了六位状元,其中两位分别来自潍县。这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父辈和老人们的言谈中依然可见。在民间生活中,即使是关于郑板桥的一些趣闻,也成为人们交流的话题。
记得我的祖父曾激励我学习的是郑板桥水墨竹子的题画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通过竹子的坚韧无比来表达了郑板桥的人生追求,他为了救助百姓而甘愿牺牲个人利益,这种高尚的情操让我印象深刻。
郑板桥以其清正不屈的人格魅力,而他的墨竹作品更是体现了他内心的品德。他即使身处仕途末端,也能在自己的画作中抒发对国家大爱与人生的追求,如《乌纱掷去不为官》中的“写取一枝清瘦竹”,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心境。
苏东坡也是与竹紧密相连,他的一生充满了与自然界互动的情感,与他笔下的绿筠轩里的晴日情景交织一起,是多么令人向往呢!他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观点,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启示。他用笔勾勒出生命之态,无论是在静谧还是动荡时期,都能够保持一种超然脱俗的心态,就像那一株孤独但又坚韧的小草,一直站在风雨之中,却从未放弃过抵抗。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水墨技法,使得每一笔都带有一丝哲理,每一次挥洒都含有深意。在这些技巧背后,是文人对于自然美学和道德修养的一种审美理解。而将这些理解融入到绘制上,便形成了一幅幅具有深远意义的作品,让人仿佛能够触摸到作者内心世界。
综上所述,我认为作为文人的我们,更应该以儒释道等传统文化为基础,以艺术作品为载体,将自身精神追求与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用这样的方式去表达我们的价值观念,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我们所追求的事物,并且受到鼓舞。我相信,只要我们始终保持这样一种精神状态,那么即便是在最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我们也能找到前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