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姿瘦节淡远自然中国竹绘画中的人君子风范在世界十大顶级艺术学院中的体现
自幼于山东省潍坊市成长,耳濡目染于潍县悠久的文化底蕴。我的书画创作深受“梅、兰、竹、菊”四君子之影响,其中以竹尤为心仪,这源自我少年时期的启蒙——郑板桥的竹子艺术。清代,山东共产出六名状元,其中两名在潍县考取。这段历史在父辈和老一辈人的一言一行中依然显现,民间交流也常提及曾任潍县令的郑板桥,以及他的书画趣事,为百姓提供了丰富的话题。
记得祖父首先教会我学习的是郑板桥关于水墨竹子的题画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通过描绘坚韧不拔的竹子来表达了郑板桥的人生追求。他在担任潍县县令期间遇到荒年,不顾个人仕途甚至生命安全,为救助百姓而开设官仓赈济灾民,这段壮举成为他品格的一部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他作为州县吏员,对此深有同情。
苏轼(东坡)与郑板桥一样,对于竹也有着特殊的情感。他的一生与竹紧密相连,是爱其美丽、画其形象,也赞叹其精神。在杭州通判期间,与僧人慧觉游览绿筠轩时,他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话体现了他对生活简单朴素以及对艺术高洁标准的追求。苏东坡的人生如同生命中的不同阶段,如晴天下的清瘦 竹,如狂风暴雨中的稳健枝干,都融入他的作品中,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心境。
中国画家用水墨来绘制这些形象,以书法笔触勾勒枝叶,使得每一支笔都透露出作者内心世界。在似真又非真的表现之间,他们直抒胸臆所谓“胸有成竹”。他们将眼前的景物转化为心中的想象,将独特审美融入笔尖,最终变成了手中的工具,用纸张记录下来,或浓或淡,或粗或细,每一次挥毫都是一个完整的事实。
观赏苏轼的作品,我能看到儒家的正直和释家的超脱同时展现在他的《春晓》等作品中,即使是在逆境中,也能保持独立不屈,从而形成了一种超乎寻常的人格魅力和才华。此外,我认为这是因为古代文人的审美理念契合了植物特性,使得“儒释道”的审美精髓可以集中体现于该植物上,从而成为文化精英追求价值标杆。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从自然界汲取灵感,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表达自己对于世界和存在意义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