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的素描犹如绘画中的雏形决定着创作的风格与品质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曹意强在《学术争鸣》栏目中探讨了素描与中国画的关系,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文章首先回顾了对素描问题的历史讨论,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包括对素描教学民族化、不同认识以及西方现当代艺术影响下的质疑。接着,曹教授分析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式素描之间的一些矛盾,并纠正了一些错误观点,将素描看作是“写实”技法,而非结构基础和精神性原则。
文章进一步指出,无论中西美术都以线性起步,最终发展出各自不同的艺术原则,这些相异的原则依据视觉艺术共性提出训练与创作基本要求。通过菲利普·劳森关于欧洲及亚洲作品的著作中的例子,曹意强阐明了素描结构观念与精神性多样性的特点。他还提到现代艺术家的案例,如蒙德里安、杜尚等,他们虽然反叛传统,但实际上仍然依赖于经典素描功底进行创新实验。
最后,曹教授总结认为,不仅古典原则不冲突创新实验,更重要的是将一般性法则转化为个人风格形成的关键。在培养表达个性的能力时,经典的素笔训练不可或缺,它有助于激发自由挥洒即兴能力,最终决定着创作风格与品质。这篇文章深入浅出的分析,使读者对于中国美术史上对待素描态度有了更深刻理解,为后续讨论提供了丰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