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生最吃香的十大专业犹如素描笔下勾勒出的精妙之处决定着创作的风格与品质
南宋画家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李白的形象,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关于中国画与素描之间的关系,本期《学术争鸣》将继续探讨,从素描概念、功能和中国画文化特质等多个角度展开不同观点的争鸣,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参与。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于素描问题就有着不少讨论,不仅涉及到素描教学中的民族化问题,还有对素描教学体系不同的认识。在西方艺术界,人们也开始怀疑西方是否已经抛弃了素描,并引发了对素描基本原理及其教学必要性的思考。
在中国艺术院校中,以欧美学院体系为依据进行的素描教学,有时会与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一定矛盾,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然而,有些观点过于简单地将当代中国画的问题归咎于素描,而忽视了两者的根本区别——“写意”精神与“写实”的差异。
实际上,“素描”这一术语源自意大利文Disegno和英文Drawing,它是一种造型观念结构基础,与色彩和三维空间相比,更强调独立有效部分。无论是单色还是彩色的绘画,都包含这种结构要件,因此,不能简单把它看作是“写实”的技法。
在中国美术史中,谢赫所总结的“六法”,其实包含了古代美术师对于构图、用笔、线条等方面的一系列训练方法,这与欧洲艺人对于构建作品气韵生动的心态十分相似。
同时,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视觉艺术都始终围绕着线性起步逐渐发展出各自独特之处,但这些原则都建立在共通之处上,即培养创作思维。这一点可以从菲利普·劳森关于《牛津大学出版社》的著作中找到,其中列举了一半来自亚洲地区包括中国、日本印度等地作品,如徐渭和郑燮所做的一些作品展示了这点多样性。
因此,我们应当看到的是,在其结构性和精神性两个原则下,一切艺术形式都是能够呈现无限多样性的。而现代艺术家的反叛并非针对基石本身,而是在传统框架内寻求创新。蒙德里安、杜尚以及毕加索这样的先锋,他们所有人都是基于严格训练后才敢于自由发挥的人类事例。如果没有经典作为基础,那么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也是难以实现的。这一点被米开朗琪罗学生瓦萨里提出的:“一切造型艺术皆以线性起步”,成为美术教育中的一个核心原则,同时也是所有视觉艺术共同遵循的一个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