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中央美术学院犹如素描师傅手中的笔决定着每一幅画作的风格与品质
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珍藏的《太白行吟图》,南宋画家梁楷仅以几笔勾勒,成功捕捉了李白的精神面貌。这个故事引发我们思考:素描在艺术创作中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影响中国画的风格与品质。下面,我们将探讨素描与中国画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对素描的问题讨论。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有许多人对于素描教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不仅涉及到民族化的问题,也包括对西方教学体系的理解和应用。随着现代艺术的兴起,有些人开始怀疑素描作为一种基本原理及其教学必要性的价值。
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素描作为一种造型观念结构基础的地位。在其本质上,素描是一种强调独立于色彩和三维空间之外有效部分的技艺,无论是单色还是彩色的绘画,都包含这种结构要素。因此,它并非简单地“写实”。
在中国传统美术中,“六法”即谢赫所总结的一系列绘画原则,其中也包含了学习前人的技法、掌握形象赋彩等元素,并运用骨法用笔构建气韵生动的情感——这与欧洲素描原则相通,尽管形式不同。
西方美术同样从未把素描看作照抄物象形体或明暗透视关系,而是主观演绎自然物象,以线性为基石,是艺术家的经验和自然物象形成的象征性关系。这意味着,虽然视觉艺术皆以线性起步,但发展出各自独特的原则,这些相异原则依据共有的视觉需求提出训练与创作要求。
通过分析古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至19世纪上半叶艺术家的作品,我们发现,他们都重视纠正自身直观,将其置于更高层次,即精神性。但当我们看到一些现代艺术家,如蒙德里安、杜尚、毕加索等人,他们利用经典训练为基础进行创新实验时,我们可以看到,不是对经典本身反叛,而是僵化思想需要被打破。
最后,让我们回到曹意强教授的话题,他指出:“培养表达艺术个性的能力离不开经典的素笔训练。”这提醒我们,无论是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寻求自由发挥,还是在吸收外来因而强化自身特质方面,都必须深入理解并掌握根本技能——即使这些技能可能会成为某种约束阶段,最终目标仍然是激发自由挥洒能力,从而形成个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