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之笔绘就风格与品质的未来画卷
南宋画家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简洁的笔触捕捉了李白的形象,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关于中国画与素描之间的关系,本期《学术争鸣》继续探讨,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一话题。我们将回顾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素描问题的讨论,以及它在西方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我们还会探索中国传统绘画与西式素描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如何互相影响。
有些观点认为,中国画注重“笔墨”和“用线”,而素描则是如实照搬物象,这与中国画的情感表达方式背道而驰。但这种看法忽视了素描作为一种造型观念结构基础,它强调的是独立于色彩和三维空间之外的一种要素,即使是在有色的绘画中,也存在这样的结构要素。
从谢赫所总结的“六法”来看,实际上包含了素描原则与训练方式。这些原则包括传移模写、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以及骨法用笔。这与欧洲素描教学体系相通,不同的是中西美术在形式上的差异。
无论是中还是西方,视觉艺术都始于线性,并逐渐发展出各自独特的艺术原则。在这两个领域,都依据视觉艺术共性的基本要求提出训练与创作要求。菲利普·劳森在其著作《素描》中提到,由意大利文Disegno和英文Drawing翻译而来的“素描”,是一种技艺,但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构建造型观念结构基础的手段,无论是单色或多色绘画,其形体和笔触都包含着这种结构要件。
现代艺术家们虽然反叛传统并质疑古典教育,但他们仍然依赖于严格训练出来的心得经验去创造新的作品,如蒙德里安、杜尚等人,他们都是建立在经典套路之上的革新者。因此,在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新并不冲突,而是基于经典规律进行个人化发挥,是培养个性风格不可或缺的一环。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不仅仅是接受外来因素,更关键的是把握其内涵,将其融入自身传统,以此促进自身特质发展。如果将当代中国绘画面临的问题归咎于西方元素,那么我们就未能正视今人的责任,也未能看到那些伟大民族文化遗产对于现代文化复兴所扮演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梦想成就未来”的信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激励人们不断追求卓越,同时不忘初心,为国家文化事业贡献力量。而正如一位伟大的哲人曾说:“梦想决定创作风格,与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