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AAC艺术中国四大奖项候选名单公布

  • 艺术展览
  • 2024年11月01日
  • 5月的故宫,总有一个晚上留给当代艺术。行至2018,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已是第十二届。 聚焦当代,评选艺术,在过去十余年里,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持续记录和跟踪当代艺术,不仅是当代艺术的见证者,更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最具学术性、公信力和影响力的评选平台。 随着第十二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工作的正式启动,评选委员会轮值主席郑胜天对2017年的中国当代艺术进行了总结分析

第十二届AAC艺术中国四大奖项候选名单公布

5月的故宫,总有一个晚上留给当代艺术。行至2018,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已是第十二届。

聚焦当代,评选艺术,在过去十余年里,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持续记录和跟踪当代艺术,不仅是当代艺术的见证者,更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最具学术性、公信力和影响力的评选平台。

随着第十二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工作的正式启动,评选委员会轮值主席郑胜天对2017年的中国当代艺术进行了总结分析,将本届AAC艺术中国评选主题确定为:“面对变动中的世界”,更强调在当下世界、经济、文化、技术、信息等多元化的快速发展之下,审视中国当代艺术的成就与现状。

在过去的十一次评选中,AAC艺术中国秉持着高度学术性的原则,不断进行尝试、评估和调整。

3年前,AAC艺术中国提出“聚焦当代艺术”,将原有的十三项大奖改变为三大奖项:“年度艺术家”、“年度青年艺术家”和“年度出版物”。在本届AAC艺术中国评选的筹备中,面对当下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现状,评选委员会建议,在保留原有三大奖项之外,新增“年度策展人”奖,将策展领域的现实动向与成果再次列入学术考察内。郑胜天主席认为:“策展是当代艺术实践与智识生产中极其重要的环节。策展人对艺术创造力的生发和表达往往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我们相信,增加这一奖项将更为完整和全面的反映当代艺术的发展现状。”

本届AAC艺术中国将延续往届行之有效的评选方法,进一步完善公正、公平、公开的评选规则与评选程序,完成“年度艺术家”、“年度青年艺术家”、“年度策展人”“年度艺术出版物”四大奖项的评选。大奖最终获得者将于5月21日在故宫巅峰之夜揭晓。

目前,第十二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的评选持续进行,从2018年3月开始,由国内外文化艺术领域重要的评论家、策展人、专家学者组成的AAC艺术中国顾问委员会,已从AAC月旦评和顾问增补名单中,通过线上投票的方式,评选出本届AAC艺术中国四个奖项的候选名单,顾问名单与候选名单公布如下:

顾问名单包括(按首字母排序):芭芭拉•伦敦(Barbara London)、蔡萌、范迪安、冯远、高鹏、何桂彦、胡斌、杜柏贞(Jane DeBevoise)、冀少峰、华睿思(Keith Wallace)、大卫•乔斯利特(L David Joselit III)、赖香伶、李旭、李振华、刘礼宾、鲁明军、吕品昌、马可•丹尼尔(Marko Daniel)、瓯翔(Kris Ercums)、彭德、田霏宇(Philip Tinari)、邱振中、盛葳、苏新平、孙振华、谭平、唐尧、王春辰、王璜生、王端廷、魏光庆、吴洪亮、夏季风、徐可、杨卫、袁晓舫、赵趄、郑胜天等六十余位顾问评委参与投票。

第三届AAC获奖艺术家周春芽出镜拍摄本届AAC形象海报

第十二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家候选名单(按首字母排序):蔡国强、陈界仁、丁乙、傅中望、隋建国、苏新平、谭平、王璜生、吴山专、邢丹文、徐冰、曾梵志、展望、庄辉、张培力

第十二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候选名单(按首字母排序):曹雨、胡为一、何翔宇、姜波、孔令楠、陆扬、李昶、李然、冷广敏、王恩来、袁可如

第十二届AAC艺术中国年度策展人候选名单(按首字母排序):崔灿灿等人、冯博一、侯瀚如等人、冀少峰、鲁虹、吕澎等人、邱志杰、王春辰、巫鸿、张子康

第十二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出版物候选名单(按首字母排序):《观察者的技术:论十九世纪的视觉与现代性》《观赏之道:如何体验当代艺术》《什么是艺术?——博伊斯和学生的对话》《世界3:开放的图像学》《疼痛是一道我穿越了的墙》《图像与意义:英美现代艺术史论》《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现代雕塑的变迁》《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15》《知觉的悬置:注意力景观与现代文化》

第十二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家候选名单

(按首字母排序)

蔡国强

蔡国强 《花园》 火药、画布 300x2000cm 2017年

2017年9月12日,普希金国家艺术博物馆历时两年构思打磨,举办蔡国强在俄罗斯的首次大型个展《蔡国强:十月》。面对十月百年历史节点,艺术家为普希金国家艺术博物馆打造一系列重量级全新作品,亦延续其与世界不同族流合作的艺术观念和方,邀请当地民众参与创作火药作品。《十月》既是对艺术家独具创造性的艺术手法的全面介绍,更思考个人在历史中的角色,以及个人梦想与人类理想的关系。

陈界仁

陈界仁 《中空之地》 170X104.5cm 艺术微喷 收藏级别相纸 2017年

2017年10月28日,相隔7年后,陈界仁个展“中空之地”于长征空间举办。本次个展的主题“中空之地”则是描述个体生命从既有规训框架逃逸出来的精神状态。艺术家顺着此主题展开的概念线索,抽样呈现他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创作中的5组作品及一组新作。作品沿着在台的冷战、戒严至新自由主义时期的社会背景展开,艺术家关注诸种个体由于其社会条件的限制而缺乏创造性思考的可能,又如何从解放的虚假许诺中脱身而出,并依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社会现实与个体条件,建构个体的言说位置与“自我解放”的方法。

丁乙

丁乙《十示 2017-3》 366x242cm 椴木板上综合媒介 2017年

2017年10月14日,丁乙先生的大型个展《“十示”记》在西安美术馆开幕。近10年来,丁乙的“十示”发生了重大转变,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一个时间段,荧光色在画面上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十示”原有的形态,那些刺眼、跳跃的色彩就像都市夜景中光怪陆离的霓虹灯一样闪烁,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混乱、无序和亢奋的状态。作品与社会形成一种互动,在抽象绘画的历史上,这是前所未有的,开创了抽象绘画语言与转型时期的社会产生某种关系的全新篇章。

傅中望

傅中望《休行座》 95cm×106cm×45cm 木 2017年

2017年11月1日,“复合——傅中望的艺术”在翟雅阁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邀请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担任策展人,集中展出了傅中望雕塑作品、装置艺术、铝箔拓型以及手稿等作品百余件,呈现了一个多元表达的傅中望,形成了近一阶段的傅中望研究。

隋建国

隋建国 《核#4》 290x185x130cm 铸铜 2013-2017年

2017年3月9日,艺术家隋建国的最新个展“肉身成道”于佩斯北京启幕。此次展出的《空间挤压》、《手迹》系列等铸铜雕塑,是隋建国2016-2017年的新作,展厅中循环播放的影像《肉身成道》,则清晰记录了雕塑创造的过程,艺术家的手与黏土互动角力,类似一场行为艺术。这一次,隋建国再度与计算机程序和铸造师合作,利用高精密度的3D扫描和3D打印技术,将一捏一握而成的泥稿精确扫描、还原,同时保留了更加细微的手纹细节,精细程度到0 .02毫米,如同“一个确凿无疑的身份证明”。如此进一步揭示了隋建国的观念:雕塑艺术中的身体性本质。

谭平

谭平《... ...》展览现场

2017年4月27日,以抽象绘画为公众所熟知的艺术家谭平携观念性展览《......》亮相元典美术馆。《......》是艺术家对“建构”与“消解”这一主题的一次极致表态——经验主义的失效反映出艺术家对艺术作品完成性与完整性消解式的创作观。

“一开灯,作品就存在了,一关灯作品就消失了。”谭平如是说。“你甚至可以说有没有灯也无所谓。因为它究竟是什么不是什么,本质上是由观者决定的。艺术来自于人心理上的体验,艺术家解释得越多越无意义。”切断过度阐释的途径,远离建构一个艺术世界的野心。展览《......》投映出一个始终处于选择中的世界,一个指向有形与无形的临界点。而对“存在与虚无”的讨论,从西方的角度来讲是一个哲学观,从东方的角度来说就是一个世界观。

苏新平

苏新平《平仄之二》 196cm×812cm (28cm×28cm×203) 铜版画 2017年

2017年5月12日,由批评家俞可策划的“虚构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在合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以2008年作为艺术家苏新平创作转变的重要节点,展出了其近十年创作的《八个东西》、《平仄》、《荒原》、《十》、《擦笔纸》等近20组作品。策展人俞可在谈到展览的主题“虚构的真实”时表示:“就这次展览所探讨的话题而言,对‘虚构’这一命题的实用性理解,是不允许我们触及到现实生活的另一个层面的。我们试图会去思考现实中是否会有一种真实的客观性存在,而作为艺术家的苏新平,怎样用描绘来构筑起我们对当下绘画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确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我们去探讨。”

王璜生

王璜生《界》金属框架、金属隔离网、摆动机械 尺寸可变 2017年

2017年8月10日,王璜生大型个展“边界/空间”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正式开幕。此次展览汇集了王璜生近五年来的近10个系列的绘画以及装置影像作品。包含《游·象》、《线·象》、《痕·象》、《箴·象》等系列的创作,以及针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展览空间,特意创作的《界》、《缠2》、《溢光》、《隔空2》大型装置影像作品。此次展览主题来自艺术家对“边界与空间”问题的不断追问。边界作为界限,既包含着对既有规则的怀疑与思想观念的对立冲突,同时它也是领土、意识形态等一切历史的和权力话语的外在彰显。而空间问题在艺术家的创作中被一分为二:一方面是艺术家持久以来的对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去感官化”的关注与反思,另一方面是从架上到装置,从二维平面的点线到三维空间视觉的转化与探索。

吴山专

吴山专 《括连》 手稿 2017年

2017年5月27日,由策展人刘畑策划的吴山专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个展“起因和从中投射出来的例如物” 在长征空间开幕。艺术家曾说,世界已经存在了,我们也几乎没有使用过一个属于自己发明的语词。由此,又如何可能去“造一个世界”,乃至叙述这一行为? 在与起源有着不可逾越的距离、原因无法内在的时代,“起因”成为了一个工作题目(working title)。这份工作指向着“一个为起因服务的结构”。因此整个展览从“起因和从中投射出来的例如物”这一句开始,然后发散。

邢丹文

邢丹文《只缘身在此山中》 煤渣及综合材料装置 2017年

2017年9月10日,邢丹文个展“爱之囚”于红砖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是邢丹文迄今为止举办的规模最大,作品涵盖最广的展览。“爱之囚”以策展人塔雷克·阿布埃尔菲杜(Tarek Abou El Fetouh)的策展思路为线索,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邢丹文创作至今的相关作品,其中包括摄影、影像、装置以及一批艺术家从未亮相的新作。本次展览的主题“爱之囚”取自法国诗人、作家让•热内(Jean Genet)的同名文学作品。热内专注社会问题和由此引发的反抗,其书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他所选择的方式”讲述了作者生活于巴勒斯坦人及黑豹党社会激进分子之间的亲身经历,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诗意和深刻的思想。

徐冰

徐冰 《蜻蜓之眼》 81分钟 电影 2017年

2017年12月1日,由冯博一、王晓松策划的艺术家徐冰的同名个展“徐冰”在武汉合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的策展团队共同努力所呈现的是不同于人们熟悉的那些作品中的“徐冰”,而是一个在作品表象背后的那个陌生的“徐冰”。三十多年来,徐冰多媒介的创作在几个不同的线索上交叉进行,其作品在数量、类型上都蔚为可观,且由于其艺术表达的清晰性和明确的针对性而在世界当代艺术中具有较高的辨识度,也在不同层面上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整体面貌的构成。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这是国内第一次较为完整、集中地呈现徐冰艺术的展览,却并不是简单地回顾或总结,而是通过作品来展现徐冰的艺术方法和他之所以保持不断思考的动因所在。

曾梵志

曾梵志创作的红色背景梵高像《Van Gogh III 》 2017年

2017年10月20日,曾梵志的五件作品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三楼的专题展厅与公众见面。曾梵志为本次展览共创作了一组六幅肖像画,全都以梵高的自画像为灵感,其中三幅被收入本次的展览中。他先在空白的画布上勾勒出梵高的形象,以便重新体会梵高看自己的途径,犹如与一个陌生人渐渐混熟一般。梵高的原作因他那独一无二、不可模仿的强烈笔触而知名。而曾梵志却在梵高的面孔上层层叠加其个性化的线条,直至覆盖和淹没,最后又把梵高的形象重新找出来,成为了一张带有曾氏“面具”的画像,以此将自己的风格融入梵高的生平与画面中。

展望

展望《隐形20#》 不锈钢敲制3D打印雕塑,喷火枪烤色 1200x1000x600cm 2017年

2017年6月24日“展望:境象”于龙美术馆(西岸馆)揭幕,这是艺术家展望艺术生涯至今最大的个展,也是他首次于上海举办的大型个展。展望表示,这个展览最大的不同是真正能触及到科技与艺术的本质性关系。他用“洞穴”串联整个展览,这个“洞穴”不仅仅是龙美术馆的空间与其作品关系,更是自己每一次创作的感受:“我的每一次创作中,都是好像钻进一个洞里,这不是物理的,是精神的洞穴空间。在此之前,我差不多两年都在洞里,很难走出来。只有当一个展览结束,才有可能慢慢走出来,这个洞穴的概念就是我的兴趣点。”

张培力

张培力 《不宜久留的场所》 声音装置 2017年

2017年11月4日,掩体空间开放以来的首个个展:张培力“没有网络”开幕,展出张培力新近创作的声音装置《不宜久留的场所》。刚进入张培力“没有网络”展览现场的瞬间,需要适应眼前的黑暗。展览设置的参观人数是:每次不得多于10人,观众才能充分了解里面6个空间的情况。可是进入那个场所,面对手机屏幕“没有网络”的提示,所带来的心里压力是不言而喻的。张培力没有试图给展览明确的解读,他希望这是一件开放的作品,相信不同的人在这样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体会。无论是来自于身体的直接反应,还是对现实的联想,抑或对已有经验的提示,甚至对未知的预测。

庄辉

庄辉 《祁连山系-14》 彩色喷墨打印 90x135cm 2016年

2017年3月18日庄辉“祁连山系于在常青画廊北京空间开幕,这是艺术家艺术生涯中的第五次个展;作为艺术家实现关于山水风景的长期艺术计划的第一步,全面呈现了庄辉六年间对祁连山地区多次探访后的观察与体验。庄辉的绘画行为强调了他作为一名创作当代艺术的中国艺术家所必然面临的困境。一方面,他想与童年时代的风景建立联系,以此感受东方理念中作为艺术家的真正意义。但另一方面,这种艺术传统已沉睡百年,深埋于多年文化交换的复杂历史之下。

第十二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候选名单

(按首字母排序)

曹雨

曹雨 《泉》 单频高清录像,彩色 无声 11'10" 10版+2AP 2017年

2017年11月4日,“我有水蛇腰”曹雨个展在麦勒画廊北京部开幕,展出曹雨一系列颇具实验性的新作,作品涵盖摄影、录像、绘画、雕塑、装置、表演等诸多媒介,艺术家用庄重而冒险的举动及冲击力的视觉形态侵袭观众,对身体与自我、感知与意志、艺术经验与观者体验等话题进行了独特的诠释,对艺术及其意义以及与现实错综复杂的关系发出诘问。在呈现生活与艺术的粘连状态的同时,营造了一个奇异而极富张力的场域效果。

胡为一

胡为一 《今日计划》 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2016年

2017年1月5日,胡为一个展“例行公事”在上海东画廊开幕,展览呈现了胡为一近期在苏格兰达夫敦完成“格兰菲迪艺术家驻村计划”期间的工作成果,其中大部分作品是对艺术家在酿酒厂预期生活轨迹的实现,赋予了由相关现成物及平淡场景所推演出来的各种形式、功能和结构更多意义。

何翔宇

何翔宇 《铁网》 599x33x702cm 铁,麻绳,钢 2017年

2017年2月18日,空白空间新年首展推出了何翔宇新作展,展览展出了艺术家的全新创作,以绘画、装置和视频等丰富的媒介,呈现了艺术家一系列殊途同源的探索——对于跨文化边界的非语言表达和身体感知这一对母题持续而不断深化的思考。

姜波

姜波《德州巴黎-天花板》 装置 2017年

2017年3月10日,姜波个展“德州巴黎”在草场地艺术区艺琅国际开幕。大约两年前开始,姜波就开始将自己家中的各种物品捶打成不规则的球体,大大小小有几十件之多。创作之初,这些作品并未寄予太多观念或是视觉上的诉求。天花板或是一个可乐瓶,一件童年的玩具,还是一张用过的纸,无论它原本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功能和意义,或是和自己有什么重要的联系,都被同一种方法和逻辑处理,反复敲打。它们都会,也只会变成一个球体。

孔令楠

孔令楠 《轮廓 Ⅸ》 布面油画 130x195cm 2017年

2017年8月5日,孔令楠的最新个展“轮廓”在杨画廊开幕,展出了艺术家近年来的绘画及装置作品。孔令楠近七年始终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她选择的不是浸入式而是以一种他者的无限远离的观察方式去讨论和创作,这种距离感让我们看到众生和自己。孔令楠的视角已从平行远视拉伸到从高空俯视,此时的岛屿看似更像一个个游动在宇宙中的有机生物细胞,而海滩上的人也变成了一个剥离掉个性的群像。此次展览,她延续了之前的观看视角,试图抽离地描绘个体与人群,以绘画和装置为媒介做进一步的自我推进。

李然

李然《客旅生活》(截屏) 高清有声单通道录像,黑白彩色  33’ 2017年

2017年12月2日,李然个展-《客旅生活》在香格纳北京开幕,展览展出了艺术家最新创作的录像和雕塑作品。这里“客旅”一词是《新约·圣经》多处对于信徒的形容,意在说明徒身份的归属问题。但是这些描述并不意味着过度沉溺在此意识形态中,并对存在世界看法和关照的祛除,而是澄清了一种看待事物的目光:其焦点不止是存在的世界,而是洞见一个被许诺的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在作品《客旅生活》中,艺术家以令人毫无防备的、听起客观冷静的语调,回避了艰涩深沉的氛围。其煞有介事的模仿,与细微之处的出离,反尔溢出一丝幽默感。影片以半个多小时的片长,讲述了三代羊的故事,仅遵照了原有照片文献的事件和地点,勾连着那些被放大了的、模糊的图像信号。

陆扬

陆扬 《陆哥劲舞》 动画影像 2017年

2017年10月28日晚,木木美术馆X陆扬个展“脑髓天国”带来了一个炸裂的夜晚。不仅呈现了艺术家先前的影像、装置、程序和游戏作品,更以一系列专门为此次展览创作的新作彰显着陆扬的艺术野心。作为年轻一代新媒体艺术家的领军人物之一,陆扬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实践通过科学理论对人类经验祛魅,用幽默揶揄人类荒诞的努力,以驾轻就熟的流行文化语言消解意义。她的作品从生物学和神经科学中汲取知识,并显示了其在文化及宗教语境下对“精神性”的持续关注。

冷广敏

冷广敏 《果实碎片》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160x240cm 2017年

2017年7月15日,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在A厅推出了冷广敏最新个展:“完美破坏”,这也是蜂巢北京空间首次动用主展厅为一位“80后”青年艺术家举办大型个展。此次“完美破坏”个展,集中呈现了冷广敏两年多来的创作。艺术家继续保持了以往个人独特的创作方法,依然使用纸张糊裱在亚麻布上,然后在纸面上用丙烯绘制需要表现的图形,最后以刀代笔来刻画图形的细节,重新让覆盖在颜料底下的部分纸面露出,从而达到对图形本身赋予质感的形塑目的。

李昶

李昶《滞》 三频影像作品 2016-2017年

2017年6月8日李昶个展“常态”于今格空间开幕。李昶个展中的影像和装置作品展示了一种向内的探求,通过对表象的剥离,揭示时间及存在的纯粹与本真。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某种来自经验层面的日常性的发掘与重启。这是一种始终处于移动中,且不受主观或客观支配的当下,却被事件性的现实所遮蔽、淹没。通过解构、抽离附加于这种日常性之上的由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堆砌物,李昶重新将我们身处的当下还原为一种非戏剧性的、不可被定义的常态性的存在。

王恩来

王恩来《玻璃,橡胶球与捆扎带》 装置 240x45x120cm 2017

2017年6月16日,艺术家王恩来最新个展“临时关系”在站台中国正式开幕。此次展览的主题来源于王恩来2014年一件作品《临时关系》,在随后几年的创作中,他发现他的很多作品都多多少少存在着这种逻辑。王恩来说:“我并不在乎材料本身的符号含义,而是更加重视物质属性的内在逻辑,使之脱离原本的功能语境,在互相干预之下生成新的关系。”这就是艺术家所谈的“临时关系”,意思就是说物与物的这种关系是临时的,下一秒发生什么是未知的,有可能分离、撕裂、破碎、崩塌甚至灰飞烟灭,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新的可能性。

袁可如

袁可如 《旦夕异客》 四屏影像装置 27分10秒 2017年

2018年5月20日,《苏图西亚・苏芭芭恩雅 + 袁可如双个展》于狮語画廊开幕,袁可如作品里的主人公们分别代表着试验品、管理员、幸存者和电子人,他们在科技发展和系统操纵下,逐渐被侵害、剥夺、同化,失去爱人、自由、理想,皆如困兽般被封印在世界暗处和宇宙边缘。在生命转瞬即逝的旦夕之间,他们也挣扎过,也曾试图冲破阶级和命运的牢笼、寻找荒芜的故土和自我救赎,却因为有着自觉无法作为的矛盾、迷失、软弱和克制,最终没能逃脱他们被拟定好的人物设置。这种无奈和幻灭感,是对高度发展剥削的城市、终日焦虑恐惧的生活状态以及命运沉浮的自我投射。

第十二届AAC艺术中国年度策展人候选名单

(按首字母排序)

崔灿灿

王庆松

Bisi Silva

“第二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展览现场

2017年4月28日,“第二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在重庆开幕,展览由中国艺术家王庆松、尼日利亚策展人Bisi Silva、中国策展人崔灿灿三人组成策划团队,三位策展人有不同的学术背景,来自不同的地区,一位是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一位是国际当代艺术研究者和策展人,一位是行动在中国艺术现场的独立策展人。

展览主题为“万丈高楼平地起”,意在说明:任何建筑都要从平地建起,事物才能从无到有。作为展览的主题,它隐喻了影像艺术在自身发展的历史中,所经历的种种变化,每一块砖,每一个基础的不断确认与强调;也象征了影像艺术在今天无所不在的现实,以及它对各行业所起的或明或暗的影响。整个展览思考在当前这个“读图时代”, 影像是否能够准确记录过去,能否准确记录这个快速变化的现实世界,并引导我们对未来趋势的思考。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家共230位,其中VIDEO作品与摄影作品数量相当,也包括不少行为艺术的影像作品。策展人将来自于四面八方、不同领域,不同的艺术家群体里关于影像的作品汇聚于此,像是建造未来的大厦一样,是充满可能性和充满新鲜活力,很生动的展览。

冯博一

“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应力场”展览现场

“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应力场”于2017年9月15日在武汉湖北美术馆开幕。本届美术文献展共邀请来自14个国家的艺术家参展,相较往届而言,展览的格局与视野愈来愈前瞻与开阔。无疑,这将是一次思想碰撞与交流的开放式对话。展览借助“应力场”这一物理学的专有名词和概念作为主题,以此并附予作为艺术家的另类人生,如何利用多媒介方式,以视觉艺术语言转化其中的态度与立场,接受、适应和应力于这种不同变异、扭曲的程度,并在抽象意义上显示艺术家个人创作的能量,从而提示出在世界局势的处境中,这种压力、角力和张力所形成的多重制衡关系,从而构成第四届美术文献展的一种“视觉应力场”。

侯瀚如

刘晓都

孟岩

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现场

2017年12月15日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开幕,展览以“城市共生”(Cities, Grow in Difference)为主题。本届双年展由策展人、评论家侯瀚如、URBANUS都市实践创建合伙人、建筑师刘晓都、孟岩共同策展,来自25个国家的两百多位参展人,通过建筑、艺术和设计作品,探讨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模式,并尝试描绘未来城市的愿景。策展人侯瀚如认为,此次双联展的主题“城市共生”(Cities, Grow in Difference)并非一个一层不变的定义性的主题,而是一个机动性的主题,它囊括了整个参与、实验、尝试的过程。此展览的作品跟我们固有概念中的呈现有很大区别,最大亮点也是展览的主场馆,叫作“南头古城”,既是深圳的历史名城,又是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城中村,策展人和艺术家在考察中确立了贯穿整个南头古城的六项量身定制的“城中村”改造计划,参展作品它们散布在南头古城的各个角落,也许一个不经意间,观众就可以偶遇一件重量级的作品。这些计划特别关注以重点公共空间改造及公共活动引入对激活和推动古城重生的意义。

冀少峰

“再偶像中的原形·岳敏君”展览现场

2017年12月2日,@武汉·2017“再偶像中的原形·岳敏君”在湖北美术馆开幕,策展人冀少峰讲到,“把岳敏君放还到当时特定社会历史氛围中去考量辨析”,“偶像”是岳敏君最早被观众接受到的信息,“原形”是艺术家在“偶像”背后想传达出的思考以及对不同东西的探索,展览以从“偶像”到“原形”的角度切入,对岳敏君的状态进行了立体的呈现。展览呈现了艺术家岳敏君的布面油画及雕塑作品,其中包括《迷宫》系列、《琐碎》系列、《标题》系列、《场景》系列等经典作品,通过艺术家近年创作的状态及部分过去的创作线索,展示这位当代艺术家在当下的生存状态、对社会的自我认知。

鲁虹

“虚拟的焦点——朱伟1987-2017个展”展览现场

2017年8月26日,鲁虹策划了“虚拟的焦点——朱伟1987-2017个展”,展览呈现了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朱伟三十年来的艺术生涯。对于朱伟的艺术成就,鲁虹认为朱伟在艺术中的过人之处在于:一方面很好的继承了中国传统工笔画的表现程式,另一方面还用心的题材、观念和感受,重构了工笔表现的新传统。往来于传统与当代之间,使朱伟的艺术自如地进行全新的艺术表现。整个展览呈现了朱伟三十年的绘画与雕塑代表作品,包括《北京故事》系列、《甜蜜的生活》系列、《中国日记》系列、《水墨课徒研究》系列与《开春图》系列等。鲁虹在展览中特别强调朱伟最近创作的作品:那就是朱伟不再用熟宣纸与绢作画,而是采用了人们司空见惯的报纸,由于画的是红色帷幕与相关符号,故其作品在观念的表达上更显深刻。

吕澎

首届安仁双年展展览现场

2017年10月28日,首届安仁双年展在成都安仁镇开幕,这场大型的当代艺术展位于四川成都市的一座古镇上。 由总策展人吕澎带领的四组策展团队以“今日之往昔”为主题,站在今天,审视过往,思考未来,策展团队结合安仁古镇的人文现状和未来发展,呈现了140余位国内外参展艺术家的作品。 在策展人看来,当下太多城市当代双年展走的是全球化、国际化的思维模式,缺少的则是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当下理应关注的问题联系起来。而位于成都旁边的古镇安仁这个地方,特别适合思考这个问题,安仁有自己的历史,当代艺术怎么能与这片土地发生关系?将安仁这个地方置于全球化与地域叉语境中考察,所以在整个展览中,有六成作品都是由当代艺术家为安仁和安仁双年展特意创作的作品。 “‘今日之往昔’可以说只是一个总的问题的方向,每位策展人自己解读这个问题,就将这个主题扩展开来,形成这一问题的多样性。”吕澎说,这到了每一位策展人选择艺术家的时候,问题又被扩展开去,每一位艺术家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不一样,并非是艺术家图解策展人的意思,而是艺术家的独立思考。

邱志杰

第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

2017年5月11日,第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军械库和花园开幕。此次展览由邱志杰策展,以“不息”为主题,摘自《周易.系辞》中的“生生之谓易”,是基于一种中国人对“永生”的特别理解。每一位中国艺术家都有着各自的师承,也都同时是一个教师。在这样一种雅俗新老之间重重叠叠的唱和以及代代相传、无穷尽的接力中,聚集起的是不息的能量场。

王春辰

“墨攻”首届武汉水墨双年展 合:融汇与变通展览现场

2017年10月20日,“合:融汇与变通”在武汉美术馆开幕,开启“墨攻:首届武汉水墨双年展”的第四个单元展。策展人王春辰表示,单元展“合”呈现的是水墨艺术的新姿态、新趋向,“它体现的是这些艺术家水墨视野的状态”。“艺术家回到真实的水墨,回到真正与人的存在有关的水墨,人成为水墨创作的最高境界要求。既汇集经典的东西,又能够吸收与改变,形成’合’的概念”。本次展览选择了20余位艺术家,展示“宏阔与昂扬的当代文化姿态,对水墨的要求和把握以其历史脉系为核心,以作为艺术家的抱负来回应和接受时代的挑战。

巫鸿

“边界/空间”王璜生个展展览现场

2017年8月10日,王璜生大型个展“边界/空间”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正式开幕,美术史论家巫鸿教授担当策展人。策展人巫鸿认为,王璜生的作品中抽象的线成为对历史记忆和现实的隐喻,他的抽象艺术既从观念的反思中也从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怀中获得生命。艺术实验充满对边界与空间的探寻和质问。

“王冬龄:竹径”个展展览现场

2017年8月12日,“王冬龄:竹径”在OCAT深圳馆开幕,展览由著名艺术史家和策展人巫鸿先生策划。关于展览,巫鸿讲到:“这是竹子和书法构成的一条小径,把我们带入一个模糊的感知区域,在短短二十几米的行走中经历一系列记忆和历史、环境和场地、媒材和符号、图像和装置的穿透。”此展参展作品为王冬龄特别创作,延续王冬龄长期探索并不断实践的书法创作方向,试图借竹,展开一场传统书法与当代艺术的对话,冲撞记忆与历史、环境与场地、媒材与符号、图像与装置之间的界限。作品分布在OCAT深圳馆A、B展厅,A展厅中,201根高5米、直径15厘米的毛竹杆垂直吊在屋顶的钢架上,观展者可以在“竹径”中漫步。王冬龄以黑色捏油为墨,以历代名家竹诗为文本,在竹杆上写下自成一家的“乱书”。

“白日梦森林:邬建安的图像世界”展览现场

2017年7月14日晚,由芝加哥大学巫鸿教授担纲策展人的艺术家邬建安新作展——“白日梦森林:邬建安的图像世界”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开幕。本次展览展出艺术家邬建安为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的展示空间特别制作的两组新作。据巫鸿介绍,《五百笔》将绘画、剪纸、拼贴相融合:先以水墨和矿物质颜料在宣纸上任意勾画,然后将这些笔迹剪刻下来,拼合为全新的图像,进入了一种新型的‘二维艺术’形式创造;《白日梦森林》有着汉代青铜“摇钱树”的启发,以艺术家早期创作的二维幻想人物、动物形象为素材,构造出三维空间中绮丽诡谲的视觉结构。

张子康

“妙手回春 1995-2017王迈绘画作品展”现场

2018年6月8日,“妙手回春 1995-2017王迈绘画作品展”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王迈艺术生涯的首次绘画个展。王迈的绘画从九十年代以来就不是作为空间媒介作品的补充而存在的。尽管九十年代国际化的潮流已经几乎击溃了绘画的古老地位,由于国内资讯的闭塞以及展出空间和制作立体作品费用的限制,还是使得王迈这一代艺术家在艺术生涯开始之际就凭借着扎实的造型基础持续展开了对绘画于风格及观念上的长时间的探索与专注。

第十二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出版物候选名单

(按首字母排序)

《观察者的技术:论十九世纪的视觉与现代性》《观赏之道:如何体验当代艺术》《什么是艺术?——博伊斯和学生的对话》《世界3:开放的图像学》《疼痛是一道我穿越了的墙》《图像与意义:英美现代艺术史论》《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现代雕塑的变迁》《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15》《知觉的悬置:注意力·景观与现代文化》

《观察者的技术:论十九世纪的视觉与现代性》

作者:【美】乔纳森·克拉里 姜丹丹, 何乏笔 (丛书主编) 蔡佩君 (译者)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5

《观察者的技术:论十九世纪的视觉与现代性》中,作者提供了关于19世纪视觉文化别开生面的研究视角,更新了我们对视觉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等问题的理解。有别于一般的研究方法,作者不是通过对艺术作品和图像的研究来思考视觉问题,相反,他分析的是观察者主体的历史建构。他坚持认为,视觉的问题与社会权力的运作不可分离,并考察了自18世纪上半叶以来,观察者是怎样成为了新话语的装置,视觉是怎样作为一个生理学事件而置于身体之中。克拉里指出,除了生理光学的突然出现,关于“主观视觉”之理论与模型的发展,也赋予了观察者一种新的自主性和生产性,与此同时也使得一种新的控制形式和视觉标准化得以产生。

《观赏之道:如何体验当代艺术》

作者:奥西安·沃德 王语微 (译者)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4

《观赏之道:如何体验当代艺术》一书,为了让读者以一个全新的方式解读当今世界一些极具竞争力的艺术作品,作者奥西安•沃德提出了他的“白版法则”,即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当代艺术,倾听自己的内心,擦掉艺术作品表现对象的某种神秘感,将它们从一切人为赋予的价值中抽离,将每一件艺术作品都视为我们第一次接触这种艺术形式,本书就是围绕这个法则展开的。

《什么是艺术?——博伊斯和学生的对话》

作者:福尔克尔·哈兰 孙周兴 (丛书主编),韩子仲 (译者)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7-06

《什么是艺术?——博伊斯和学生的对话》讨论了到底什么是艺术这千古难题,却历久弥新。20世纪德国*著名的艺术家之一博伊斯,以其前卫的艺术创作和独特的思想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无论是“社会雕塑”“扩展的艺术”还是“总体艺术”,博伊斯的思想都给20世纪的艺术界留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本书就将带你领略这位艺术大师的思想渊源和脉络,共同探究什么是艺术。

《世界3:开放的图像学》

作者:黄专 巫鸿

出版社: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3

《世界3》学术年刊主要登载艺术史理论及与其相关的语言史、心理学史、哲学史、文化史、宗教史、社会史和思想史的前沿性研究课题和译文,也对相关课题的国际资讯、图书、展览和研究机构进行报道与评介。通过为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提供出版平台,力图为这一领域新的汉语思想模式和知识形式的形成创造条件。 《世界3:开放的图像学》力图通过梳理现代图像学的理论脉络和它的开放性影响,展示图像学在当代艺术史学中的可能性前景并借此提倡一种建立在理性批评基础上的开放学风。

《疼痛是一道我穿越了的墙》

作者: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 苏文军(译)

出版社:英属盖曼群岛商网路与书

出版时间:2017-01

《疼痛是一道我穿越了的墙》中,阿布拉莫维奇以身体作为媒介,进行各种触目惊心的表演,挑战了社会认知。“我体验到了绝对的自由-我感到自己的身体毫无束缚、毫无限度;痛楚一点也不重要,什么都不重要……那一刻我知道我找到了自己的媒介。没有任何绘画、或是我能够做出来的物件曾带给我这样的感受。”她继承母亲“穿墙”般的意志,超越身体与精神的极限,抛出生命议题邀请观看者共同参与、思索。阿布拉莫维奇的故事时而触动人心、时而轰轰烈烈,带有冷冷的幽默,道出了一段将自己推向恐惧、痛苦、筋疲力尽的极限,所成就的无人能敌的艺术事业;以及追求情感与灵性转化、绝不妥协的危险旅程。本书就是一个杰出的表演,清晰有力地描述了一名超凡艺术家的传奇人生。

《图像与意义:英美现代艺术史论》

作者:沈语冰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7-09

《图像与意义:英美现代艺术史论》是沈语冰继《20世纪艺术批评》出版13年后,进一步深化、细化现代艺术史论研究的成果。除勾勒英美现代艺术史论基本地形图的“导论”外,本书主体部分由罗杰·弗莱、格林伯格、施坦伯格、夏皮罗、T. J. 克拉克、乔纳森·克拉里等6个专题组成,涵盖了现代艺术史写作中的形式主义、现代主义、现代图像学、精神分析、艺术社会史与视觉考古学等重要理论和方法。

《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作者:【英】威尔·贡培兹 王烁(译者)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3

《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涵括近百位艺术家及其代表作,梳理二十多个现代艺术流派的渊源流变,勾勒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讲述了这一百五十年来艺术究竟发生了什么。艺术不再必须与美有关,它更多地关乎理念。那些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艺术流派,在揭开了其中的奥秘之后,实际上简单得惊人,但绝妙乃至伟大。回顾现代艺术一个半世纪的反叛之路,我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变得愈发反叛、大胆、混乱。这背后,是艺术家对“何为艺术”的无尽追问,是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回应与抵抗。现代艺术的故事仍在继续,也许永远不会完成。

《现代雕塑的变迁》

作者:【美】罗莎琳·克劳斯·柯乔 吴彦 (译者)

出版社: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3

《现代雕塑的变迁》由美国当代重要艺术批评家和艺术史家罗莎琳•克劳斯(Rosalind E. Krauss)发表于1977年。作为第一批真正意义上将当时“法国理论”的新思想引入现代雕塑讨论的著作之一,克劳斯以深刻犀利的洞察力和过人的勇气冲破了由格林伯格主导的现代主义艺术批评体系,借用结构主义、现象学和精神分析的理论和观点阐释现代雕塑,重新梳理了从罗丹开始,途经未来主义、立体主义、构成主义、杜尚、布朗库西、超现实主义、摩 尔、赫普沃斯、史密斯、卡罗、动态艺术、偶发艺术,直至极简主义的现代雕塑变迁之路。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15》

作者:朱青生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1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大型年鉴,2005年开始编辑,每年一卷,正在编辑2017卷。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现状和发展,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建立根据和索引。今后中国艺术的史实根据在此。《中国当代艺术年鉴》记录变量,不记录常量,是对中国艺术正在进行的实验、探索、创新和当前的遭遇进行调查和整理,以年度为单位,客观地记录事实,并对各条记录进行核实、简明描述和对照检索,使当代艺术的变化得到显示,进而努力揭示各个重要事实的意义和之间的关联,从而反映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及其中的社会、文化现象和当代人对其做出的最敏锐的创造性反应,同时标示艺术对现代化过程的推动和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