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巴黎是怎样影响印度现代艺术的

  • 艺术展览
  • 2024年11月11日
  • 近日,纽约DAG画廊举办了展览“印度-法国:法国的印度艺术家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便法国现代主义艺术风潮深刻地影响了许多印度艺术家,同时这些艺术家也在巴黎等地扎根生长卓有成绩,但却仍旧与巴黎艺术史终生无缘。这是一个观看法国-印度艺术家“底层群体”创造力的惊人样本。伴随着近年来印度当代艺术的潮流,通过研究印度艺术的演变,或许我们同样可以回观中国

法国巴黎是怎样影响印度现代艺术的

近日,纽约DAG画廊举办了展览“印度-法国:法国的印度艺术家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便法国现代主义艺术风潮深刻地影响了许多印度艺术家,同时这些艺术家也在巴黎等地扎根生长卓有成绩,但却仍旧与巴黎艺术史终生无缘。这是一个观看法国-印度艺术家“底层群体”创造力的惊人样本。伴随着近年来印度当代艺术的潮流,通过研究印度艺术的演变,或许我们同样可以回观中国,去探索其中隐秘的共通与差异。

全世界公认的是,巴黎一直是个艺术圣地:它的博物馆、沙龙和艺术学校以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最具天才想法的人而闻名。特别是在艺术史中,巴黎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在19世纪和20世纪,像毕加索和达利这样的西班牙人,像曼·雷这样的美国人,以及许多意大利人都在这座城市有着记忆深刻的生活与工作经历。

但鲜为人知、却同样重要的是,法国艺术运动也曾对现代印度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近日展览“印度-法国:法国的印度艺术家们”(纽约DAG画廊)中,策展人展示了对20世纪许多在巴黎学习和工作的印度艺术家进行的长期调查——而所有的这些艺术家都被排除在法国经典艺术史之外。


▲ Sakti Burman,“Doll magic”(1973),72.9 x 91.9cm

虽然像Amrita Sher-Gil和Shiavax Chavda这样的艺术家已经把巴黎作为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海外之家,但从二战后期开始,许多印度艺术家才开始前往巴黎学习。为了摆脱彼时殖民艺术教育的僵化结构,Jehangir Sabavala,SH Raza,Akbar Padamsee,Sakti Burman和Krishna Reddy等艺术家前往法国,然后吸引了众多追随者——印度独立后,国家建设项目的需求压倒了这个国家在方面的一切诉求,艺术教育也只是继续沿袭着古老的殖民地时期的课程。巴黎对现代主义的认可及其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使印度艺术家获得了更为宽广的艺术自由。


▲ Krishna Reddy,“Le Clown Celebre”(1993),100.3 x 73.7cm


▲ Paritosh Sen,“无题”(1955),106.7 x 91.4cm

印度的现代化进程,是伴随着西方的殖民化同步发生的。从18世纪到19世纪中叶,印度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9世纪中叶,英国人在印度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孟买等大城市开办的艺术学校,推行维多利亚学院派写实主义艺术教育。

印欧学院派的代表画家拉维·瓦尔马(1848—1906)甜俗的写实油画风靡一时。1905年,加尔各答艺术学校校长、英国画家哈韦尔(1861—1934)与诗人泰戈尔的侄子、印度画家阿巴宁德拉纳特·泰戈尔(1871—1951),发起了孟加拉文艺复兴运动,反对印欧学院派陈腐的写实主义,力图恢复印度阿旃陀壁画、莫卧儿细密画和拉杰普特细密画传统,但孟加拉派的画风一般流于矫饰主义。印欧学院派和孟加拉派一直延续到印度独立初期,不过,彼此对立的两派都排斥欧洲新兴的现代艺术。(王镛)


▲ Sunil Das,“Untitled(Erotic Drawing VII)”(1993)Marker,brush&ink and pen and ink on paper on mount on mount board, 44.5 x 34.8 cm。

这些艺术家在巴黎受到了欢迎和鼓励——这种鼓励在学校主要是以奖学金的形式呈现。譬如,拉扎(Raza)以其几何抽象而闻名,甚至在1956年被授予了“批评奖”(Prix de la Critique)。但是,在对于在法国生活工作的艺术家的历史调查中,印度人却基本上在文本与采访中被忽视了。而事实上,当卢浮宫于2017年在阿布扎比开馆时,拉扎是唯一一位参展的南亚艺术家。


▲ Raza, Untitled - 1957,Oil on canvas,53.34 x 64.77 cm


▲ Raza, Souvenir - 1964,Oil on canvas,31.75 x 76.71 cm


▲ Raza,Peniture - 1959,Oil on board,44.96 x 192.28 cm

DAG画廊的本次展览旨在纠正这种“忽视与抹除”。首先是Amrita Sher-Gil的作品,他是匈牙利-印度籍的先驱画家,16岁时移居巴黎,并于1929年至1933年期间同时在大芦舍学院和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接下来是鲜为人知的V. Nageshkar,他从印度搬到慕尼黑,目睹了纳粹民族主义的恐怖。即使在抽象艺术的鼎盛期间,Nageshkar的艺术也更加具象,通常由的形象来体现痛苦和悲伤的主题——人物经常被涂成红色和绿色,空洞的眼睛暗示着对艺术家在慕尼黑期间目睹的暴力的表达。最引人注目的则是1949年无题的水彩画:痛苦的在他的荆棘冠下流血。


▲ Amrita Sher-Gil,Untitled,Charcoal on newsprint paper,35.56 x 26.67 cm


▲ V. Nageshkar,Untitled - 1949,Water colour on paper,43.69 x 36.07 cm


▲ Ram Kumar,“Untitled”(1961),50.8 x 78.7cm

Sailoz Mookherjea 被认为是“国宝级”的九位艺术家之一(Sher-Gil是另一位),据说他在20世纪30年代末在巴黎遇见过马蒂斯,这次会面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启发。艺术家清晰线条的标志性风格明显地倒向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而他的主题则植根于印度民间和乡村生活,使他的艺术成为现代主义绘画方法与传统印度情感的完美共生。他的“Kneeling Peasant Girl”(20世纪50年代)是一幅风格上让人想起马蒂斯《蓝色》的油画,体现了这种东西方的融合。


▲ Sailoz Mookherjea,Untitled (Kneeling Peasant Girl) - 1950,Oil on canvas pasted on Masonite board,40.64 x 48.26 cm

除了绘画,展览还展示了传奇人物Prodosh Dasgupta的雕塑,他在1943年从伦敦和巴黎回归后,成为印度第一批现代艺术家的引导者。受到表现主义风格的启发,他发展出一种流畅的抽象风格。


▲ Prodosh Dasgupta, Queen Reclining - 1990,Bronze,24.13 x 20.32 x 27.94 cm


▲ Prodosh Dasgupta,Suryamukhi - 1978,Bronze,45.72 x 81.28 x 66.04 cm

Chintamoni Kar于20世纪30年代在巴黎学习石雕,并于20世纪60年代在卢浮宫的文物保护实验室工作,是一位极具创造力的雕塑家。他偏向的材料包括木材、陶土、石材和金属。在他1997年用赤土陶器创作的女性形象中,Kar将他的导师Robert Wlérick与古代印度母亲女神的形象明显地结合在了一起。作为一个反对既定技术规范和僵化文化身份的雕塑家,Kar的作品体现了印度—法国间对于艺术感受的融合。


▲ Chintamoni Kar, Untitled - 1997,Terracotta, 51.31 x 29.72 x 21.59 cm

展览同时还努力去囊括了在法国进行创作的那些印度女艺术家。1959年抵达巴黎后,Anjolie Ela Menon沉浸在普鲁斯特、加缪和布列塔尼的著作中。她创作了摒弃现代主义潮流的巨幅壁画,去描绘那些最能描述她情绪的事物。像“Nude with Cats”(1963)和“Madonna of Merriweather Road”(1976)这样的作品揭示了她受到的文化影响以及她对艺术的深刻反省。


▲ Anjolie Ela Menon,Namboodri II - c. 1991,Oil on Masonite board,91.95 x 52.58 cm

Zarina Hashmi以前曾在木刻上下了一番功夫,她在印度分区的经历使她对制图和家庭观念充满了关注,并在她的拼贴画、丝网印刷和版画制作的实验中表达出来。


▲ Zarina Hashmi,“无题”(1970),68.6 x 51.3cm


▲ Laxman Pai,“Boats”(1954)25.4 x 36.8cm

1947年印度独立前后,社会动荡、教派冲突、难民流离失所等悲剧,激起了印度艺术家的同情心理和表现。他们开始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表现语言,首先选择了表现主义。20世纪60年代中期,伴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印度出现了本土传统神秘主义文化复兴的趋势,兴起了印度超现实主义绘画和新咀多罗艺术两大流派。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印度已发展为软件大国,电脑艺术也随之流行。21世纪初,印度加强国际艺术交流,一方面坚持举办1968年创办的“新德里印度国际当代艺术三年展”,一方面积极向国外推介当代印度艺术,希望获得国际的认同。(王镛)

这场展览巧妙地追踪了二战后巴黎艺术方法和哲学内核的演变,并揭示了这些艺术潮流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几代印度艺术家,并将这些风格与东方美学相结合——从Sakti Burman对印度和欧洲神话的超现实主义描写到Krishna Reddy的表现主义版画,从Sabavala的立体主义到Raza的表现主义风景,这是一个观看法国-印度艺术家“底层群体”创造力的惊人样本。在某种程度上,这不能被称为是一个详尽的回顾展,但它是一个非常有见地和有希望的开始。伴随着近年来印度当代艺术的潮流(譬如尤伦斯夫妇也将目光投向了那里),通过研究印度艺术的演变,或许我们同样可以回观中国,去探索其中隐秘的共通与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