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眼中的90后艺术家
随着艺术行业不断地向着更为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青年艺术家群体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艺术界来说,他(她)们既是稚嫩的一代,又是代表着未来方向和更多可能性的鲜活动能。在不知觉间,90后一代已经开始渐渐地步入当代艺术主场的中心位置了,他(她)们与前代的艺术家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是否呈现出某种具有共性的创作倾向与特征呢? 以下,我们邀请了6位不同年龄阶段的策展人,谈谈他们对于90后一代艺术家的看法。 FBY 冯博一 Q 您平时接触的90后艺术家多吗? 冯博一:不多,但还比较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艺术创作。
Q
您认为90后的艺术家群体和他(她)们的创作,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冯博一:90后艺术家已然成为艺术新生代,他们成长过程没有物质匮乏的生存困境,具有消费主义文化的特征。当他们已经有机会在一种普遍的个体命运中展开自我选择时,个体生命的历史和存在被赋予越来越大的意义。这种经验不是对现实的反抗,而是和现实达成的一种辩证关系。他们已经摆脱了艺术干预生活的一厢情愿,更倾向于营造自己的话语空间。当然也包含着对主流文化的,抑或还有某种自觉的批判意识。但他们已经不存在于新世纪以来常见的与周围环境以及与自身的高度紧张关系,这些东西已经不再是严重干扰,并需要加以排除的或与之对立的力量。他们是把艺术看作是做事情的前提,首先接受了这些前提,然后再看看这种处境之下自己能够做些什么。他们完全将自己调整到一种自由的位置上,一种自然的心态与表达,因而在他们的作品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致力于创作本身的随意与平静。
同时,他们的高学历、专业化,而且很多都是海归身份,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全球化视野。在国内,他们的学习生活,基本上没有什么社会实践,在国外的留学也只是在校内学习语言,接受知识为主,对异国他乡的社会现实更难以了解。他们既有着双重文化的背景,又是处于夹缝之间“两不靠”的尴尬处境。因此,他们或是从网络、社交媒体上获取创作信息及素材,或是依据国外时髦的理论知识进行图解,或是利用新媒体炫目地装点自己作品,貌似十分学术、新奇,实际上不过是对西方理论概念一知半解的附会和堆砌。而对田野考察,对生物、植被、空气、土壤、水利等自然生态的过度青睐,可以说是探索和拓展了艺术的边界,也是大环境导致的的一种回避策略,但对时代、社会急剧变化及未来动向却视而不见,漂浮地在自我想象之中,甚至在社会危机之时集体缺席及失语。这才是需要特别警惕的问题。
Q
您认为90后艺术家对艺术的态度,与之前的艺术家(60、70后等)有差别吗?
冯博一:有很大差别!相对来说,60、70后的艺术家是在后时期稳定的计划经济与社会压抑中生存,在不稳定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被规定性地接受时代的裹挟,命运的摆布。因此,他们确信,且力求通过艺术的方式改变社会现实和表达自我;希望通过自身努力选择、改变个人生存空间。他们的创作更多地是将问题意识表述为被“生存环境”支配的无能为力的痛苦和对自由、独立的向往。而90后艺术家的命运和生活状况发生了根本改变,他们面临的问题已经是一个全球化、网生文化为前提,他们更多的是在个人的选择基础上进行他们各自的“角色扮演”,他们已经有机会在一种普遍的个体的命运中展开自身的选择及支配。所以,他们在创作中实现自我认同、自我放逐也就不难理解了。
WCC
王春辰
Q
您平时接触的90后艺术家多吗?
王春辰:因为在学校工作的缘故,我平时会接触很多90后,也很关注他们的创作走向。
Q
您认为90后的艺术家群体和他(她)们的创作,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王春辰:通过接触,能够明显感觉到90后艺术家群体对于现当代艺术的系统认知,与50、60后和70后等前代艺术家不太一样,他(她)们并没有非常强烈的、对于社会现实主义题材的表述冲动,而是非常自然地从方和材料媒介出发,去阐释自我对于当代艺术不同理念的理解与认知。
另一方面,我认为90后一代的艺术家还处在成长的阶段,他(她)们也一定有自身的局限性。例如说,部分90后的艺术家更容易受到当代艺术市场化的影响,而在审美趣味上表现的较为狭窄,推崇精致与唯美的表象,从而去适应商业画廊对于艺术商品化的需求等等,当然这并不能代表90后艺术创作的整体学术方向与价值,但也说明了90后的艺术创作还处在未明朗的被筛选状态之中。
最后,大部分的90后艺术家都经历过系统的学院化教育,学院一方面赋予他(她)们更扎实的形式语言基础和更为宽泛的视野,但另一方面也让很多90后的创作不自觉地进入到一种偏惯性的状态之中,如过分强调方。将学院中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套用在自己的创作中等等。我觉得如何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找到自我变革的艺术创作之路,也是很多90后创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同样,作为学院的教师,我们也有责任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帮助更年轻一代的艺术创作者早日走向自我的变革之路。
DXY
杜曦云
Q
您平时接触的90后艺术家多吗?
杜曦云:不少。
Q
您认为90后的艺术家群体和他(她)们的创作,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杜曦云:“泛国际化”。
Q
您认为90后艺术家对艺术的态度,与之前的艺术家(60、70后等)有差别吗?
杜曦云:1989年之后出生,更重视当下和未来,而非过去。国际视野更开阔,美学趣味更趋时尚化,价值取向更容易接受世俗成。在和平、享乐的语境中正要崭露头角时,遭遇前所未有的全球剧变期……
艺术的表层定义一直被打破、颠覆着。艺术的深层功能,从原始人以来从未改变过。艺术的新和旧,低于艺术的好和不好。
人性也从古至今从未改变过。以“新人类”、“新新人类”、“后人类”、“后后人类”等人设出场的人,底色依然是“人类”,依然是那些七情六欲、同样遭遇着劳苦愁烦,全都经历着生老病死……
HB
胡斌
Q
您平时接触的90后艺术家多吗?
胡斌:接触的90后艺术家很多,因为身处高校,不断有新的学生进来,会注意到更新一代的艺术家。
Q
您认为90后的艺术家群体和他(她)们的创作,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胡斌:我觉得越来越不太好用一代艺术家来归纳某种共同特点。教育背景和阶层差距等都会导致同一代人有很多的不同。比如在国内受教育的艺术家,很多还局限于国油版雕这样的分类,他们的技术和语言也会相应延续以往分类体系下的某些特点,还有的选择走主题性创作的道路,这些年这方面强调得越来越厉害。我只能说在当代艺术范围,近些年呈现出某些趋势,比如跨媒介的综合型艺术家越来越多,他们经常将绘画、装置、影像、文本,甚至剧场表演等整合到一起,一个作品其实是一个研究项目。再有,他们的议题越来越国际化,关涉身体、身份、时间、空间、新媒介等,而不是以某种符号化的图绘作品作为显著特点,这方面尤其体现在具有国外学习背景的艺术家身上。
Q
您认为90后艺术家对艺术的态度,与之前的艺术家(60、70后等)有差别吗?
胡斌:我的直观感受是,大部分艺术家都没有将艺术作为思想乃至表述的某种方式,他们似乎没有要去解放或抵抗的东西,而更多地从自身出发,就感兴趣的议题进行研究和表达。当然,我更愿意将这看成是近一阶段当代艺术界的某种取向,而不是说90后艺术家和60、70后艺术家的区别。
DZQ
戴卓群
Q
您平时接触的90后艺术家多吗?
戴卓群:对年轻艺术家挺关注的,也有些接触,不是太深入,大体能观察到。
Q
您认为90后的艺术家群体和他(她)们的创作,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戴卓群:不太接受拿60后还是90后这样简单粗暴的代际标签来讨论艺术问题,共同特点这种东西包含在远为广泛而分化、复杂又细腻的时代症候里。
Q
您认为90后艺术家对艺术的态度,与之前的艺术家(60、70后等)有差别吗?
戴卓群:所谓的差别和变化,更多时候都只是浅表的现象,一些幻觉和迷雾,事物最基本的要素往往是恒定的,所谓态度,只有个体的差异,无分年龄代际,我对那个“大多数”不感兴趣。
DSF
段少峰
Q
您平时接触的90后艺术家多吗?
段少锋:我接触多艺术家中90后艺术家群体占据的比例挺高的,大概一半以上吧。
Q
您认为90后的艺术家群体和他(她)们的创作,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段少锋:从70后的一始,不只是艺术家,比如导演,或者摇滚乐其实都是讲述个人经验和体验为主,到80后和90后这个群体在此基础上多了一个全球化和城镇化的大背景,总的来讲90后的创作主流已经是当代艺术了,这与当代艺术在学院教学的主流化有关系,他们是在新媒体,跨媒体,实验艺术,科技艺术等新概念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家,艺术学科本身在多元和细分,所以90后的当代艺术创作也是丰富多元的,随着2000年以来他们在全球化语境中成长起来,所以他们创作多少会有全球经验的反映。他们对传统,对乡愁,对科技,对不同媒介是一种完全开放的状态,同时也是非常个人化的思考,相比较80年代90年代,2000年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是使得90后这个群体特别不一样的群体。80后概念的产生是因为新世纪初的新概念作文大赛,而90后的群体特点其实已经不好描述了,因为他们真的很难概括和总结了。
Q
您认为90后艺术家对艺术的态度,与之前的艺术家(60、70后等)有差别吗?
段少锋:我觉得大的方向来讲艺术家对艺术的态度是不会有太大改变的,比如对于艺术的信念,对于现实的态度,虽然近年来流行“躺平”一说,但是我相信这是一个片段,还有很多人依然努力的工作和生活。60后70后,乃至于80后每个时代年轻人都会面对某种窘境和焦灼,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实,这并不影响每代人都有不同类型的艺术家。90后艺术家相对于以往的艺术家来讲可能不同的是他们更具有幽默感和自信心,他们对艺术可能没有那么深重的使命感或者苦难感,他们的艺术并不在乎执着于表达苦难,甚至于不在乎深刻,他们更看重个人表达本身。另外他们今天所面对的经济环境,以及传媒环境更复杂多元了,所以对他们来讲是个好事,单打独斗成为了可能,当然,选择太多也有选择太多的问题,太多的选择实际上风险增多了,甚至于意味着没有什么选择。90后艺术家的成长很多时候依靠个人能力,80年代靠上《美术》封面一夜成名的时代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