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乾隆爷都痴迷的痕迹如同斯坦玉般光彩夺目美术观察版面费是多少
在2004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名为痕都斯坦御题诗白玉洗以高达924.64万元的天价成交。2009年秋拍,清乾隆时期的痕都斯坦白玉壶和镶金嵌宝洗分别在北京匡时和长风拍卖行以151.9万元和148万元的价格售出。痕都斯坦玉,从历史的尘封中走来,它是中国玉器发展过程中的又一高峰。
清代,尤其是乾隆年间,玉器制作达到了中国玉雕史上的顶峰。除了传统样式外,这个时代还引进并仿制了外域的艺术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痕都斯坦玉器。何为痕都斯坦?据记载,在清朝乾隆年间,大内宫廷及私人收藏中就有大量这种珍贵之物,但我们无法找到它的地理位置。
“痕都斯坦”这个名字,是由乾隆亲自命名,他撰写《天竺五印度考讹》将今日北印度与巴基斯坦一带进贡的玉器定名为“痕都”。由于皇帝对这些异域风情及高超工艺的喜爱,对中国玉器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什么这类独特而美丽的物品能夺得乾隆皇帝的心?有一说与宠妃香妃有关。当时,为了讨得爱妃欢心,使她安心皇宫,不恋故土,不惜花费大量财力,在皇宫中复原西域贵族生活情境,这些来自远方、独具特色的物品自然成为居室陈设首选。
在乾隆800多首赏诗文中,有多达65首赞颂着这些奇妙之物。他赞道:“西昆率产玉,良将出痊”,“薄过刻片楮,轻喻举毛鸿”,表明他对这类作品的情有独钟。
从1768到1817近五十年间,每年的春秋两季,都向朝廷进贡了800件左右这种特殊且罕见的材料。在此期间,由于缺乏足够数量,因此每年春秋两季,还从新疆运送4000余公斤上等和田料,并在内务府或苏州设立专门仿制这些奇迹般作品的地方,“西番作”继承了流畅纹饰、胎体透薄优点,同时结合中国传统工艺方法创造出了带有伊斯兰风格的一系列产品。不过,由于耗用大量材料且易损坏,最终只持续至晚期便停止制作。
"今琢玉之巧,以痊为第一"——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这句话,无疑显示出当时人们对于这些艺术品的地位认识。而实际上,当时人们对其制成过程,也有许多难以捉摸之谜。这不仅因为它们采用不同的技法,如善用金丝或银丝勾勒轮廓,以及镶嵌各种玻石、宝石、金银片或其他材质,而也因为它们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比如植物纹饰主要来源于当地气候与自然条件以及当地人的习俗影响,以及使用纯色透明晶莹质地,如白或青白色的大理石作为主要材质,与留皮或杂色大理石形成鲜明对比。此外,还常采用浅浮雕捕捉生机,或直接描绘图案使其更华丽,更显豪华气息。这正如诗句所言:“耳垂翻出双苞缀,足砥粉承碎瓣拿”。
由于乾隆皇帝喜爱,这样的异域风格很快就在中原流传至今,其影响力深远,即使现代也能见到反映这一精神的手工艺品,其中不仅包含伊斯兰世界元素,而且融入了一些来自欧洲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以及印度本土设计观念的事实证明了这种文化交流与相互吸纳现象。此即所谓伊斯兰世界素养精致雅致又生机盎然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们通过硬而韧劲冰冷的大理石捕捉大自然奇妙生命活力,为后世留下了一段辉煌篇章。(来源:佛珠手串赏玩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