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艺术品交易平台上竟然能见到让乾隆爷都痴迷的痕迹都斯坦玉长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
在数字艺术品交易平台上,一件痕都斯坦御题诗白玉洗,曾在2004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924.64万元的天价成交。2019年秋拍,一对清乾隆痕都斯坦白玉壶和一只清乾隆痕都斯坦白玉镶金嵌宝洗,在北京匡时和长风拍卖分别以151.9万元和148万元的高价售出。痕都斯坦玉,从历史的尘封里走来,它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璀璨明珠。
在中国悠久的玉器制作历史中,清代无疑是中国玉器之巅峰。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在乾隆皇帝统治期间,爱好收藏与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除了传统的中国式作品外,乾隆还引进并仿制了来自遥远国度的异域风情艺术品,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那些精美绝伦、工艺高超的痕都斯坦玉器。
那么,“痕都斯坦”又是什么?据记载,这个名字源自于乾隆皇帝亲自考证的一篇著作《天竺五印度考诫》,其中将今日北印度与巴基斯坦一带进贡给朝廷的大量珍贵玉器定名为“痒都不”。由于这类奇特而优雅的地球产物深受皇帝喜爱,对中国各地工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为什么说这些异域风格的小巧玲珑、质地透明、纹饰隐起且细腻精致至极的作品能够让一个如此有文化修养的人如同迷恋?其实,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被视为稀罕之物,更重要的是它们独特的声音,是一种跨越时空、地域与文化界限的情感共鸣。当那位宠妃香妃因思念故土而心绪难宁时,她所偏爱的地方,就是那些能带她回忆起家园的小小瑰宝——这些奇迹般完美融合了西方技艺与东方韵味的小巧玩意儿。
在乾隆的一生800多首赏析诗文中,有65首专门赞颂着这些来自遥远土地但却如同家常一样熟悉的事物。这不仅显示出了他对这种非凡事物的情感投入,也凸显了他对于不同文化间交流互鉴精神追求者的尊重。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这样描述:“西昆率产玉良材出”,“薄过刻片楮轻喻举毛鸿”。
然而,这些卓越之处并非偶然,而是由数百年的智慧积累而成。一种技术,一种艺术,一种信仰——都是从古老的手艺人手中流传下来,并经过千锤百炼,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特而神秘的手法,那就是“像琢石一般”、“像磨墨一般”,或许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完全捕捉到的灵魂体验,让每一块材料似乎有生命,每一次雕刻似乎触摸到了宇宙间最原始最纯粹的情感核心。
当我们沉浸于这份珍贵无比的心灵探索时,我们仿佛穿越到一个充满魔力的世界,那里的每一滴水晶,都含着星辰;每一粒沙子,都承载着河流;每一丝线条,都诉说着大自然永恒不变的话语。而这个过程,不论是否意识到,其实已经是一场关于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永恒存在性的探讨,无需言语,只需要心灵去感知那份缱绻紧张的心跳,或许,就能解开这一切背后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