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物保护告别闭门造车开启美术教育新篇章
近日,在广东省文物局等单位举办的“文物保护大家谈———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论坛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力鹏提出了一个观点:广东高校尚未开设文化遗产保护专业,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才刚刚起步,希望在各个方面培育这个市场。 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如同一股热潮般风生水起。在这条道路上,不少省市高举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旗,并在“经济唱戏”的模式下开拓新的发展空间。然而,在这过程中,有些地方虽然取得了双赢,但更多的地方却因为缺乏资金和人才而陷入困境。 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两大问题,一是资金不足,一是人才匮乏。在这些地方,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其文物保护工作常常出现技术失误,最终造成了严重破坏,如南宁宗圣源祠、遵义会议旧址、郑州商代遗址以及西安秦阿房宫等地的事件所示。 面对这些问题,有些地方已经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如山西省文物局成立全国首家省级文标委——山西省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确保文物保护有章可循,避免出现类似情况。此外,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也提出完善我国文物行政管理机构,加快培养专业人才。而国内具备该专业的高校却寥若晨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这一领域内培养专才成为紧迫任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让高校及学子认识到该专业的重要性和前景,同时改变人们对于该行业刻板印象,让他们看到它不仅枯燥且实用,而且能够带来社会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不应像过去那样闭门造车,而应该增强与现实社会的互动性,将非遗转化为旅游资源或经济资产,为吸引更多有抱负的人才提供平台。此外,加强政策引导及资金投入,对于收集并吸纳非遺傳承人的力量至关重要,让传承人走进高校,与学子共同学习,为他们搭建一个全新的舞台。这将不仅解决当前的问题,也将为未来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