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物保护告别闭门造车启程艺术教育之旅让孩子们共享文化遗产的价值
近日,在广东省文物局等单位举办的“文物保护大家谈———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活动中,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力鹏指出,广东高校尚未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专业,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才刚起步。因此,他希望在各个领域培育这个市场,以期实现文保与创收的双赢。
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省市都将其作为发展新动能,并在“展示历史、吸引游客”的模式下开辟新的商机。然而,这条道路上,有些同行者已经达到了文保和创收的双重成功,但也有一些同行者在文保方面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资金不足和人才缺乏两个问题。在这些地方尽管没有资金短缺的问题,但由于专业人才匮乏,使得一些文物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害。在某些情况下,由于管理上的疏忽,不具备资质的人员进行维修工作,最终导致了一些珍贵文物受到严重破坏。这不仅浪费了大量财力,也对历史资料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据报道,南宁宗圣源祠曾由非专业人员进行维修,他们无从着手,只能盲目地改动,从而使得这座祠堂失去了原有的特色。而在遵义会议旧址所在地,当地政府以“恢复古色古香”为名,将周围房屋全部拆除,并加上灯光和绿化设施,以此营造出特定的历史场景。这一做法虽然表面看似合理,却并没有真正传承那段历史,而是给予现代人一种虚假的情境体验。
西安市政府计划投资380亿建设一个名为“新阿房宫”的旅游项目,但最终因争议被迫叫停。此类事件频发,使得公众对于如何正确处理这些重要遗迹持怀疑态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地方已经采取行动,比如山西省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专门机构——山西省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其目标是在确保每一件宝贵文献或艺术品得到妥善保存的情况下,为那些负责处理这些珍贵资产的人提供明确指导,以避免发生误操作带来的损失。
随着更多的地方逐渐意识到这一紧迫需求,对于拥有相关技能的人才变得越来越难以满足需求统计显示,全中国只有2000多位具有修复技能的人才,而需要他们帮助修复的珍贵文献数量超过150万件,即便是按现今速度,每年只能完成少量任务,这样的状况令人担忧。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建议完善国家关于行政管理体系,加快培养专业人才。他还提醒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我们想要更好地保存我们的文化遗产,那么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就是当务之急。而目前国内能够提供该类课程学校寥寥可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如郑教授所言,我们必须尽快开始这一过程,让学子们了解到这个行业前途无限,同时让他们认识到这个职业并不像传统印象中那么枯燥乏味,它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而且它直接关联于我们的民族身份和未来发展,因此应该成为所有学生选择职业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还应加大政策引导及资金投入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研究教育工作,如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鼓励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或是在校园内设置实验室、演讲会等平台,让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实践学习,同时也可以让优秀的非继承人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资源和环境,让他们既能够学习到理论知识,又能够获得实际操作经验,从而提高整体水平,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人才。此举不仅能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还能促进整个社会向更加健康稳定发展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