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培训机构取名字大全开启文物保护新篇章告别闭门造车
近日,在广东省文物局等单位举办的“文物保护大家谈———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活动中,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力鹏指出,广东高校尚未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专业,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才刚起步。因此,他希望在各个领域培育这个市场,以期实现文保与创收的双赢。
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确实风生水起,不少省市高举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旗,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下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然而,有些地区虽然有资金,但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其文保工作往往出现技术失误,造成了“破坏性保护”。
据报道,一些地方在管理上存在问题,比如南宁宗圣源祠就由非资质人员进行维修,最终导致文物受损;遵义会议旧址周围房屋被拆除,并配以灯光和绿地,这样的做法得不偿失;郑州商代遗址出现人造城墙;西安计划在秦阿房宫遗址上投资380亿打造新阿房宫,但因被质疑已暂停……鉴于此,有些地方已经采取措施改进,如山西省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文标委——山西省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确保文物的安全。
然而,具有相关资质的人才却极为稀少。统计显示,全中国只有2000多名具备文物修复技能的人才,而需要修复的文物超过1500万件,如果按照现有的速度至少需要150年才能完成。这对面临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提出了建议,要完善国内关于这方面的事务管理机构,加快培养专业人才。而国内拥有该专业课程设置高校则寥寥可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让学子看到这一行业潜力的重要性及未来前景,让他们参与其中并给予足够重视。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增强高校及学生对于这一行业潜力的认识,以及其对社会实际需求。在新时期,不妨告别闭门式学习,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既能通过实习了解非遗真实性,又能学习到现代修护知识,同时解决非传承人的窘迫状态,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此外,还需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将更多非传承人才吸纳至高校,与学子共享经验,同时帮助这些传承者脱离困境,为其搭建平台,使其能够从事更有意义的事情。此次活动旨在唤醒公众对这一问题意识,让我们共同致力于提升我们的历史财富价值,使之成为时代精神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