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专业好吗新时代文物保护不再闭门造车开启共享学习新篇章
近日,在广东省文物局等单位举办的“文物保护大家谈———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讨会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力鹏指出,广东高校尚未开设文化遗产保护专业,而这一领域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希望在各个方面培育这个市场,以期将其转变为一个繁荣昌盛的产业。
近些年来,文化遗产保护正如同一股强劲风潮,“风生水起”。不少省市高举着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旗,并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为其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然而,这条道路上,有些同行者已经实现了文保及创收的双赢,但也有许多人在文保工作上仍然心有余而力不足。
探究其原因,我们发现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资金短缺,一是人才匮乏。相比于资金链的问题,专业人才的缺乏似乎更加棘手。在一些地方,由于缺乏专业人才,不仅导致了技术上的失误,而且造成了一种所谓的“保护性破坏”。
据报道,有的地方管理方让没有资质的人员进行维修,最终导致了一些珍贵文物遭受严重损害。例如,在南宁宗圣源祠中,让非法人员进行维修;在遵义会议旧址周围,则拆掉了所有房屋,并且配以灯光和绿地,将历史故事改造得面目全非;在郑州商代遗址则出现了冒充古城墙的情况;西安曾计划投资380亿打造新阿房宫,但因为被质疑已被叫停……鉴于此,有些地方开始采取措施,如山西省文物局成立全国首家省级文标委——山西省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确保文物保存有章可循,从而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随着这股大潮流,对拥有相关资质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而统计显示,只有2000余人具备能修复古董技能,而需要修复数量却达到1500余万件,即使每天都有人来修,每年也只能完成极少数任务,至少需要150年才能完成。这对于保障国家宝贵财富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提出了建议:完善我国关于行政管理,加快培养这些专业人才。而国内目前只有极少数学校提供该课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在这漫长旅程中培养出足够的人才,就必须尽快行动起来。
另一方面,也应该鼓励高校以及学子们看到该领域即将到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当今社会,对于这种专门化工作来说,其重要性与专业性显而易见。但让学子感到困惑的是,该行业给人的刻板印象:枯燥乏味且实用价值不强。不知他们知道吗?实际上,在新时代下,我们不妨改变这种传统观念,将它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使之成为一种既能保持原有的真实性又能转化为旅游或经济资源的一种方式,从而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加入这一行列。此外,还需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那些热爱并致力于非遗传承的人提供更多机会,让他们既可以学习到真正的手艺,又能够掌握现代技术,同时帮助解决这些传承人的困境,为他们打开一个新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