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物保护告别闭门造车艺术教育启航师范非界的共创征程

  • 艺术展览
  • 2024年12月26日
  • 近日,在广东省文物局等单位举办的“文物保护大家谈———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研讨会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力鹏提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想法:希望在各个方面培育文化遗产保护这个市场。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资金和人才两大难题。 资金虽然不是问题,但专业人才的缺乏却是当前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在一些地方,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文物保护工作出现了技术失误

新时代文物保护告别闭门造车艺术教育启航师范非界的共创征程

近日,在广东省文物局等单位举办的“文物保护大家谈———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研讨会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力鹏提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想法:希望在各个方面培育文化遗产保护这个市场。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资金和人才两大难题。

资金虽然不是问题,但专业人才的缺乏却是当前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在一些地方,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文物保护工作出现了技术失误,甚至导致了“保护性破坏”。例如,有的地方因为没有资质的人员进行维修,使得一些珍贵文物受到严重损害。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为了吸引游客,将历史景观改造成现代化场所,这种做法既不符合历史真实,也影响了旅游体验。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地方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山西省文物局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文标委——山西省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确保每一次文物修复都能遵循科学规范,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然而,尽管如此,我国仍然缺少足够数量的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来应对这场规模宏大的任务。据统计,全中国只有2000多名有资格进行文物修复的人才,而需要他们修复的大量珍贵文献和艺术品超过150万件,即使以目前速度,他们至少还需要150年才能完成。这就是为什么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建议完善我国关于此类机构,加快培养专门从事这一领域的人才。

高校教育对于培养这些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要让学生们看到这个行业中的巨大需求和无限机遇。另一方面,更要改变人们对这一职业的一般印象,让其认识到它既有趣又充满挑战,同时也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我们应该鼓励更多非遗传承人的参与,让他们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获得经济支持,也能够让我们的未来更为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