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何时品尝诗歌这颗艺术教育形式的禁果
北京2014年作文题引领微作文新风尚,打破诗歌禁忌的束缚。历来,高考作文领域内,不少省市曾明确指示:“避免诗歌表达”或“诗歌不在列”,这给人一种误解:我们生活在一个对诗歌缺乏理解和欣赏的时代。
然而,事实上,我国文学之源头即为诗歌,《诗经》作为最早的诗集,其影响深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詩也会吟”已成为常见谚语。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潜藏着一位未来可能的伟大抒情者。
然而,在高考中,学生们对此却感到无奈。一些教育专家认为,“除外”之说涉及到评卷标准的复杂性。现代新兴形式中的某些写法和意象选择难度巨大,使得阅卷老师在短时间内从全局上把握困难重重。一篇精美绝伦的作品有时也只能获得低分。
笔者以为,让学生自主选择表达方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不能使用诗歌,那么那些擅长用此艺术形式表达自我的人将遭受不公正和不合理待遇。“除外”是一种过于轻率、偏见且傲慢的情绪表现。
再者,对于评价上的困境,也许只是个人的主观臆断。而对于是否允许写作,如果限制了学生自由创造,那显然是不公平且过分。在2009年广东、安徽高考试卷中,并没有出现这样的规定,但多数考生仍旧选择自己熟悉的类型,如说明文、议论文等,而非尝试更为挑战性的散文或小说,更别提如今这种难以驾驭的现代派poetry了,因为他们明白,这样做很容易导致失误,最终影响成绩。
因此,让学生自己决定是否写诗才是真实自由,而不是因为阅卷老师能力不足而完全排斥它。这其实是一种逃避责任,是懒惰的一种表现。而开放使用古典与现代混合体裁,将带来更多创新思维空间,为考生的语言创造力提供更大的舞台。此举虽然麻烦且琐碎,但对于提高学子的文字功底以及提升其文学修养意义重大。
现在,北京市高考作文终于放开了对“除外”的限制,有助于全面接受包括古典至现代各种形式的手稿。吃下禁果,就是跳出舒适区,我们才能真正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