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何时品尝诗歌这颗艺术培训机构前景的禁果
北京2014年作文题引领微作文新风尚,打破诗歌禁忌的束缚。在此之前,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要求中,有不少省市明确规定:“不要写成诗歌”或“诗歌除外”,给人一种错觉:我们生活在一个不解风情、不懂诗歌的国度。然而,这与我国最早的文学样式是诗歌,最早的诗集是《诗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已经成为俗语相悖。
教育人士认为,所谓的“诗歌除外”涉及到评卷标准的问题。有些新詩的写作手法和选取的意象都很特别,阅卷人要在短时间内从总体上把握,难度很大。可能学生写了一首很好的詩卻會得到很低的分数。就目前高考体制来看,用詩歌答卷是不太合适。
然而,我以为选择什么样的文体来表达,学生应该拥有自主选择权。如果不允许用詩歌答卷的话,对於有特长於寫作詩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合理、不公平,“除詩之外”是一种莫须有的傲慢和偏见。
并且,对於評價難或許只是一厢情愿的心态。一旦允许學生自由選擇,這種困境便可避免了。而即使如此,這并不影響考生自己做出選擇。
例如,在2009年的廣東、高安徽高考试卷中,都没有再出現“詩之外”的字眼,但仍然多數考生遵循傳統路線,而不是勇敢嘗試其他形式,如散文、小說等,更何況是那麼難以掌控的情感深邃的大型作品——如長篇小說?
這顯示了是否寫下一篇由心底發出的作品應該交給學生自己去決定,而非因為評閱者的能力不足而將其完全排斥掉,這實際上就是因為害怕失敗而放棄創新的懶惰態度對待藝術創造。但對於開放對話與推動語言與文化教育進步來說,其實質意义將更深遠。
現在,由北京市提出的一項新政策,即对“詩之外”的限制进行开放,使得高考作文全面接受這樣一種能夠直接表達內心世界和情感的手段。在偷吃禁果之前,一切都是完美無瑕,但當亞當與夏娃偷吃禁果後,他們才真正成為了「有靈魂的人」。同樣地,在我們語文教育中,也需要一些能夠吐露內心的情感載體,而「原初」的「品味」——即經典古代著名詞彙 —— 就是在這裡被重新點燃起來,並且被賦予新的生命力。在接納了這些元素後,語文教學才更加全面、更加精彩;同時,它也更加接近真实的人類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