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何时品尝诗歌这颗艺术教育专业考研的禁果
北京2014年作文题引领微作文新风尚,打破诗歌禁忌的束缚。在此之前,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要求中,有不少省市明确规定:“不要写成诗歌”或“诗歌除外”,给人一种错觉:我们生活在一个对诗歌缺乏理解和欣赏的时代。然而,实际上,我国最早的文学形式是诗歌,最早的诗集《诗经》就已经见证了这一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已成为文化底蕴的一部分。
然而,在高考中,学生们似乎被告知要避免使用这种古老而神圣的表达方式。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这种限制涉及到评卷标准的问题,因为现代詩中的创意和意象选择往往独具匠心,对阅卷者来说评估起来既困难又挑战性很大。可能一位学生撰写了一首优美却得分低迷,这与目前高考体制下的规则不符。
笔者认为,每个学生应该有权自主选择他们想要用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心灵之语。如果不能使用詩作为答卷,那么对于擅长以詩为媒介表达自己情感和观点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不公正、不合理的情况。“除去詩”的说法充满了傲慢和偏见,并且忽视了每个人的潜力都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发挥出来。
更重要的是,对於評價是否困難,只是一个主观看法。一旦允许學生自由選擇他們想用的語言形式,即使對於評判來說有一定難度,這也不應該成為阻礙這種創新的理由。
例如,在2009年的广东、高安试卷中,没有再出现“除去詩”的字眼,但绝大多数考生还是坚持传统,以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等为主,而散文、小说,更别提复杂难懂的现代主義詩篇了。这是因为他们明白,如果在考试中过度创新,就容易失足落榜。而这其实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心态,用花招来应付考试,而不是真正培养创造力。
因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是否寫詩,是对其个人能力的一个肯定。如果因为阅卷老师能力不足而完全排斥这样做,那就是懒惰,不愿面对挑战。而开放的话题虽然麻烦一点,也许琐碎但对于学习者的自由表达和创新思维意义重大。现在,由北京市引领的一些变化,如放宽“除去詩”的限制,有助于让整个高考系统接受这个更丰富多彩的人类语言——即可称之为艺术教育专业考研所学到的东西之一:如何运用各种工具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总结来说,我们需要吃掉那颗被禁止的情感果实——即使它曾经被认为是不适合我们的口味。在偷吃前,我们只是生活着;吃下后,我们才真正成为完整的人类。同样地,在语文教育中接纳并鼓励使用不同的文学形式,使我们的学习更加全面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