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何时品尝诗歌这颗艺术培训中心取名的禁果
北京2014年作文题引领微作文新风尚,打破诗歌禁忌的束缚。在此之前,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要求中,有不少省市明确规定:“不要写成诗歌”或“诗歌除外”,给人一种错觉:我们生活在一个对诗歌缺乏理解和欣赏的时代。然而,我国最早的文学形式就是诗歌,最早的诗集是《詩經》,而且“熟读唐詩三百首,不会作詩也會吟”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话语,可以说每个人都有潜藏着成为一名诗人的能力。
然而,在高考中,学生们似乎被禁止使用这门艺术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手段。一些教育工作者指出,“诗歌除外”的规定涉及到评卷标准的问题。现代新兴的一些手法和意象选取往往独具匠心,但阅卷老师要在短时间内从总体上把握其深意,这无疑增加了难度。如果学生精心创作了一首优秀的 poem却因评分标准低估而得分有限,那么这样的限制显然是不公平且不合理。
笔者认为,选择何种文体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应该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权利。如果不能允许使用诗歌作为答卷选项,那对于擅长用此方式表达自己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偏见。而评价是否困难可能仅是主观臆断,对于美妙之物进行评价时容易陷入个人偏好之争。但这并不影响考试中的自由选择。
例如,2009年的广东、安徽高考试题并未再次出现类似限制,而大多数考生仍旧遵循传统习惯,以说明性议论文记叙文为主,而散文小说则鲜少尝试,因为他们清楚,即使失误,也将影响命运。而这种自我约束反映出对规则过于依赖,使人觉得若能放开这些束缚,便能更真实地展现个人的才华。
现在北京市高考作文终于接受了这一变革,为学子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让他们能够勇敢地尝试那被视为禁果的情感艺术——即那些具有强烈情感色彩、富含想象力的作品。正如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后,他们发现了人类真正身份一样,我们通过接受并发掘语言中的丰富表现力,将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并增进对语文学科价值判断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