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何时品尝诗歌这颗禁果在美术教育自考的道路上诗意盎然
北京2014年作文题引领微作文新风尚,解禁诗歌创作限制。自此,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要求发生了变化,一些省市明确表示:“诗歌不再被视为禁区”,甚至鼓励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这种转变似乎在矫正一种误解:我们生活在一个对诗歌缺乏理解和欣赏的时代。
然而,这与中国悠久文学传统背道而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已成为文化常识。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潜藏着一位潜能卓绝的诗人的可能性。
然而,在高考中,学生们仍然被告知避免使用这门语言艺术。这导致一些教育工作者质疑这一规定,他们认为这样的评分标准过于主观,对于掌握新颖写法和意象丰富的学生来说,是一项艰巨任务,即便他们创作出优秀之作,也可能因为评分者的难以把握而遭受低分命运。
笔者认为,每个学生应该有权选择最佳表达形式。如果不允许使用诗歌,那么那些擅长此类艺术表现形式的孩子们将感到不公平、受到歧视。而所谓“难以评价”的论断,只是一种基于个人偏好和主观判断的看法。无论是否允许使用詩歌,它并不影响考生做出自己的选择。
例如,2009年广东、安徽高考试卷中,并未出现“除外”字眼,但大多数学生依然遵循传统道路,以说明性、议论文或记叙文作为主要选项,而散文、小说更是勉强尝试,或许因害怕失足而犹豫。在这样的环境下,谁敢轻易尝试更复杂、高风险但同样充满挑战性的詩歌呢?
因此,让每个考生自由选择是否写詩,将更加尊重他们的情感表达和创造力发挥。此举虽然增加了一些麻烦,但对于推动语文教学向前发展,其意义不可小觑。现在,在北京市高考中,“吃下”這顆“禁果”,接受詩歌这个载体,无疑是一个积极向前的步伐,为语文教育带来新的启示与力量。